1948年10月15日,塔山阵地上,硝烟散尽。
“敌人退了!”士兵们欢呼,一连几日坚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战斗非常惨烈,四纵坚持到了最后,没有请求一纵的总预备队投入战斗,建国后更有9位将军表达了逝后想和战友安葬在一起的愿望。
塔山之战部队伤亡惨重,为何不请求一纵前来支援呢?
塔山原本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北小村庄,1948年10月10日,这里却发生了极其惨烈的战斗。
国民党“东进兵团”司令侯镜如手握11个师,10万精锐和美式装备,本想着胜券在握,他们的对手,是让所有国军将领都头疼的吴克华第四纵队。
侯镜如认为,塔山必须拿下,如果守不住锦州,东北就保不住。彼时在塔山战场上,从人数和装备上看,国民党占据很大优势。我方吴克华无所畏惧,这场战斗,关乎整个辽沈战役的成败,势必不能输掉。
10月10日,国民党军火力全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中,我军苦心修筑的工事被夷为平地, 铁轨翻飞,枕木炸裂,炮火刚停,敌方步兵就涌了上来。
“打!”三十四团团长焦玉山一声令下,端起冲锋枪,和战士们肩并肩,国民党人数太多了,一波接一波。
第二天,敌方改变了打法,不再单纯正面硬刚,采用迂回包抄,试图从侧翼撕开我军的防线。吴克华在指挥所紧盯战场,额头冒汗,这样耗下去,队伍很快就会被榨干。
他果断下令,把十师的一个团调上去,这个决定做得非常艰难,每调动一支部队,就意味着更多战士要流血牺牲,无论如何,塔山绝不能丢。
10月13日,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这一天几乎是整场战斗中最惨烈的24小时,国民党军投入了自己的“王牌”独立九十五师,装备精良。
现场一片火海,我军战士早有准备,在前一天就加固了防线,埋了地雷,建了铁丝网。大家众志成城,拼死守护了阵地。
10月14日上午,振奋人心的消息传来,锦州总攻开始了!这意味着现场战役进入最关键时刻。只要再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战士们重新燃起斗志。三十四团仅剩几十人,发起最后反冲锋。
10月15日,锦州解放了,经过六天六夜浴血奋战,塔山也迎来了胜利时刻。
也许有人会问,当时战况非常激烈,为什么总预备队没上?
原因很简单,总预备队一纵是最后底牌,我方虽然伤亡惨重,但阵地始终没丢,敌人每次冲锋都挡回去,说明防御体系有效,不需要动用最后的预备队。
还有一个原因,锦州处于很重要的位置,如果有需要,一纵也会前去帮忙,如果我军最后没有攻下锦州,那么哪怕保下塔山,也没有太大意义。
这也是吴克华当时的考虑,在最艰难时刻,他依然保持着冷静判断。1987年,将军在广州病逝,临终前提出了一个心愿,希望长眠塔山,与牺牲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另外8位出身四纵的将军,包括4纵队政委莫文骅,副司令胡奇才、政治部主任欧阳文、参谋长李福泽、师长江燮元、师参谋长李宏茂、“塔山英雄团”团长焦玉山、团政委江民风。他们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希望在逝世后,与昔日战友葬在一起。
这场战斗被誉为解放战争经典战例,至今仍被世界各国军校研究,如今塔山阻击战纪念馆里陈列着战斗实物和照片,记录着那段光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