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埃及石碑发现奇怪字体,困扰西方学者20年,最终却被汉语学家破译
创始人
2025-09-15 03:32:45
0

提到埃及的石碑,大多数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那个极具名气的罗塞塔石碑。这块石碑可不简单,它的出现让西方学者绞尽脑汁,足足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破解其奥秘。虽然有一种说法声称“最终由汉语学家破译”,但这个说法其实有些夸张了。事实上,西方学者们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攻克了这块难题,汉语学者虽然没有直接破译石碑,但他们在埃及学的研究中也贡献了不少智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罗塞塔石碑的历程,以及汉语学者在其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

罗塞塔石碑的故事得从1799年说起。那一年,拿破仑带领法国军队征战埃及,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寻得一些好处。然而,虽然战争未能取得显著成就,却意外地让法国人发现了这块宝贵的石碑。这块石碑是在埃及一个叫罗塞塔(现今称拉希德)的小镇附近被发现的,所以它也得名“罗塞塔石碑”。石碑并不算特别大,高约1.1米,宽约0.7米,厚度为0.3米,材质是黑色的玄武岩,上面刻满了不同的文字。

这块石碑之所以备受关注,正是因为它上面刻有三种不同的文字:最上面是古埃及象形文字,接下来是埃及的世俗体文字(简化版象形文字),而最下方则是古希腊文。当时的法国人一眼就看出,这东西非同小可,因为古希腊文他们能理解,而另外两种文字已经失传,没人能够解读了。这三种文字虽然不同,却表达的是相同的内容,讲述的是托勒密五世(古埃及国王)的一些政绩和政策。这就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破译象形文字的“对照表”,也为破解谜团奠定了基础。

石碑发现后,法国军队将其带走,但很快,1801年英国人打败法国,抢走了它。如今,罗塞塔石碑安稳地“躺”在大英博物馆,每天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参观。

罗塞塔石碑的发现,激发了西方学者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破解象形文字的秘密。然而,事情并不简单,因为古埃及象形文字已经失传上千年,甚至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发音的。虽然希腊文可以直接读懂,但如何将它与象形文字一一对应,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刚开始,大家对这块石碑的文字都一筹莫展。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Thomas Young)早早地着手研究石碑上的世俗体文字,经过一番努力,他发现有些符号可能代表着音节的拼音字母。他还推测,象形文字中的某些符号,像那些椭圆框(被称作“椭圆框”)可能代表国王的名字,比如“托勒密”。尽管他的研究为破解之路打下了基础,但还没能完全解开谜题。

真正将象形文字破解开来的是法国学者商博良(Jean-Fran?ois Champollion)。商博良是一位语言天才,小时候就对古代文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822年,他通过对罗塞塔石碑和其他相关材料的深入研究,终于摸清了象形文字的规律。他发现,象形文字中既有表音符号,也有表意符号,且与世俗体文字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商博良通过将希腊文中的“托勒密”拼音与象形文字中的符号一一对应,成功揭开了象形文字的发音规则。从此,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不再是无法破解的天书。

整个破译过程花费了约20年时间,从1799年石碑被发现,到1822年最终破解,这段时间里,西方学者们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试错,才最终揭开了象形文字的面纱。因此,可以说,罗塞塔石碑是通向古埃及文化的钥匙,推动了古埃及文明的重新解读。

至于汉语学者,他们虽然没有直接参与石碑的破译,但在埃及学领域还是有一些不小的贡献。比如,中国考古学家夏鼐,在20世纪40年代对古埃及的珠饰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并没有直接参与象形文字的破译,但通过研究埃及珠饰的制作工艺及其文化背景,并与中国古代珠饰作比较,为中国学者在埃及学中的视角开辟了新天地。

另外,首都师范大学的金寿福教授,也在2017年的国际研讨会上,深入探讨了古埃及“蛮夷”概念。他通过研究古埃及文献中对外族人的称谓,发现与中国古代的相关记载存在相似之处。这一研究不但没有直接破解石碑,但却为埃及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揭示了不同文明对“外人”看法的共同之处。

一些汉语学者也对古埃及象形文字和汉字的关系进行了比较。他们认为,汉字作为象形文字的后裔,可能在某些方面与埃及象形文字有相似之处,因此有可能互相启发。虽然这种研究尚属学术探讨,与直接破解石碑的任务仍有距离,但为后续研究开辟了新的学术方向。

总结来看,汉语学者在埃及学的研究贡献更多体现在对古埃及文化的间接影响,他们并没有直接破解罗塞塔石碑的文字,但却在后续的埃及学研究中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新的思考方式。这些贡献虽然不像破译石碑那样震撼,但同样为埃及学研究增添了色彩。

罗塞塔石碑的意义,绝不夸张。它的破译揭开了古埃及文化的面纱,历史从难以理解的符号变成了可以解读的文字。通过这些符号,学者们不仅能看到古埃及的宗教、法律、战争,还能看到民众的日常生活。随着象形文字的解码,学者们开始翻译金字塔的铭文、庙宇的壁画,甚至是普通墓碑的文字,让古埃及文明更加立体和鲜活。

此外,罗塞塔石碑的破解推动了语言学的发展。商博良的破译方法后来被应用于其他失传文字的解码,比如楔形文字等。这一突破为后来的语言学家和考古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明了只要掌握足够的线索,再难的文字也能被破解。

至今,罗塞塔石碑依然是文化的象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大英博物馆,欣赏这块“历史钥匙”。它不仅是块文物,更是见证了人类如何一步步揭开历史的谜团。

从罗塞塔石碑的发现到最终破译,再到后来的研究,这个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尽管汉语学者并未直接参与石碑的破解,但他们在古埃及文化的研究中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有趣的见解,让埃及学研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可以说,罗塞塔石碑的故事虽然复杂,但它展现的是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美好成果。

相关内容

原创 ...
西北大地上,有一座历经千年仍光彩夺目的文化古城——西安。作为陕西省...
2025-09-14 13:42:08
原创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火车站往往象征着城市的现代与宏伟。高铁飞驰如风...
2025-09-14 13:42:07
原创 ...
在广东省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韶关。它宛如岭...
2025-09-14 13:38:38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最近我来到广东省云浮市的新兴县游玩...
2025-09-14 13:38:23
(走进中国乡村)从“晒秋”...
中新社 合肥9月14日电 题:从“晒秋”到“售秋” 皖南古村文旅焕...
2025-09-14 13:37:50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广州作为我国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
2025-09-14 13:37:32
原创 ...
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作为中国的一线城市,广州的商业活力...
2025-09-14 13:37:05
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
据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主任蔡嘉璇介绍,据不完全统计,三天...
2025-09-14 13:36:55
原创 ...
1942年,凌少农为了购买布料与日本商人接洽,面对对方疑惑的目光,...
2025-09-14 13:34:17

热门资讯

原创 对... 北宋西北边防的战略布局与军事决策权演变 北宋的西北边防,作为当时国家安全的重要防线,承载着保卫中原...
原创 孙... 辛亥革命胜利后,封建军阀袁世凯迅速篡夺了革命的成果。孙中山先生退位后,袁世凯成为了民主中国的独裁者,...
原创 1... 西安事变的前夜 1936年12月,国内政局风云变幻,形势日益严峻。蒋介石在与日益紧张的外部压力对抗的...
原创 除... 在清朝时期,我国的国土面积曾广达1200万平方公里以上。然而,清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选择了闭关锁...
破桌旁的罗登义与华为的“茶思屋... □ 陈立民 这两天,刷屏全网的人民日报专访任正非,把一般人不是太熟悉的“罗登义”带到公众面前:抗战时...
原创 诸... 头条深一度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挚邀请您点击页面上的“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第一时间获得我为您推送的...
原创 玄...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感谢你们的阅读。在开始之前,麻烦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按钮,这样精彩内容就不会错过,...
原创 三... 三国乱世,人才济济,无数英雄犹如滔滔江水,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他们把天地改了颜色,遗憾的是,他们却...
原创 徐... 好的,我帮你改写一下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语义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写,让内容更丰富自然。 ---...
原创 清... 清朝,这一与我们时代接壤的王朝,时常出现在当代的穿越剧中。观看这些剧集时,我们常常被那种至高无上的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