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这是农民起义军的口号,深刻触动了普通百姓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种政治纲领,往往是起义军能够在历史中留下深刻印记的关键之一。
从中国古代历史来看,农民起义和各种造反事件可谓层出不穷。秦朝灭亡的开端便是陈胜吴广的起义,东汉的灭亡则与黄巾起义紧密相关。
唐朝的衰落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息息相关,明朝的灭亡更与李自成的农民起义紧密相连。若细心梳理历代封建王朝的灭亡原因,几乎都能找到农民起义的痕迹。
然而,有一个朝代却被称为“史上最难造反”的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宋朝历经319年之久,虽有四百多次起义,但最终始终未能颠覆朝廷的统治。这个王朝,正是宋朝,它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被外族灭亡的朝代之一。
许多人印象中的宋朝,是一个注重经济、相对忽视军事的王朝。约公元1000年左右,北宋的经济总量已占全球经济总量的近两成,这一比例可谓惊人。
北宋经济繁荣的迹象,可以通过当时的古画作品窥见一斑。不仅如此,宋朝在文化、教育、艺术和科技等领域都在世界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宋朝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成为了它历史中不可忽视的短板。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屡次受到外族入侵,始终未能收复丧失的幽云十六州,甚至连西夏这样的小国也屡次让宋朝蒙羞。最终,宋朝在“联蒙灭金”策略的失败中,沦为蒙古的征服目标。
纵观宋朝的319年历史,国内矛盾同样十分激烈,单是农民起义的次数,就多达433次。按历史经验,农民起义常常比外患更为致命,明朝便是被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秦朝和唐朝的灭亡,同样与农民起义息息相关。那么,为什么宋朝经历了多达433次的农民起义,却依然能够稳如磐石呢?
提到宋朝的农民起义,许多历史爱好者首先会想起梁山起义。作为《水浒传》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梁山起义被许多人认为是宋朝最具影响力的农民起义。
甚至有些书迷认为,如果宋江能够识破朝廷腐朽的本质,坚持带领起义军与宋朝对抗,或许能够推动政权更替。
然而,这毕竟只是小说的艺术加工。历史中的宋江起义,虽然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如《水浒传》中描述的108将的规模,最多只有36将。而从宋朝的起义地图来看,宋江起义的规模和影响力算是中等偏下。
不到两年的时间,宋江的起义部队就被朝廷所招安。至于宋江是否真的协助朝廷剿灭方腊起义,这个问题一直是历史学者争议的焦点。
若说宋朝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方腊起义绝对名列其中。方腊起义不仅拥有百万起义军,其主力部队达到十万人左右,且起义范围和社会影响力都非常广泛。
然而,即便如此庞大的起义军,方腊起义仍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被朝廷镇压。除此之外,北宋初年的王小波起义和南宋初年的杨么起义,都是给宋朝带来巨大压力的“起义大项目”。
不过,这些起义的持续时间均不长,最终都被朝廷扑灭。可以说,像清朝的太平天国那样,建立了政权并持续十几年的农民起义,在宋朝历史中几乎没有。
为何宋朝面对如此频繁的农民起义,始终屹立不倒?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
第一个原因是,宋朝的农民起义主要得到的是普通农民的支持。
通过研究宋朝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农民起义不断,且提出了“分土地、均财富”等政治纲领,迅速聚拢了大量追随者,但宋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独特发展模式,使得士绅阶层和知识分子始终站在朝廷一方。
没有读书人的支持,农民军如何能取得民心?如何培养自己的军官和谋士团?如何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路线?更重要的是,如何稳固政权?
古代社会,知识分子就是舆论的风向标,读书人的言论能直接影响民众的支持。若没有地主士绅的支持,农民军就很难解决军费、粮草等后勤问题,甚至连打下的城池也无法维持。
而在地方上,地主士绅的影响力极其强大,能轻易扭转民众的态度。
第二个原因是,宋朝对待农民起义的策略并非单纯的暴力镇压。
尽管起义不断,宋朝的策略却始终灵活多变。大多数农民起义并非为了推翻朝廷,而是为了生存,因此,宋朝时常采取军事压制和招安并行的策略。
再加上宋朝国库充盈、粮草丰富、官位多,朝廷通过招安、提供官职和物资援助,成功地将大部分农民军归顺。比如宋江的起义,就是通过招安得以平息的。
第三个原因,外患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民众对朝廷的内不满,限制了农民军的扩展。
与大多数王朝不同,自北宋建立以来,宋朝就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威胁。辽国、金国、蒙古等外族的侵扰,使得宋朝百姓始终存在着强烈的危机感。
朝廷往往能够利用外敌压力,转移国内矛盾。比如南宋初年的杨么起义和范汝为起义,发生在金军大规模入侵的背景下。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应当将精力集中于抵抗外敌,利用外患的压力,就能够有效地瓦解这些起义军。
最后,除了农民起义,武将叛乱也是古代王朝的主要动乱因素。但宋朝从建立之初便建立了“中央禁军制度”,使得地方武将几乎不可能成为地方军阀。
因此,宋朝很少发生类似唐朝节度使那样的地方武将掌控兵权的情况。南宋初年的苗刘兵变,甚至在名将韩世忠的打击下,迅速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严格来说,这次兵变甚至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叛乱。
宋朝之所以成为古代史上最难造反的王朝,根源在于其特殊的政治制度、强大的经济支撑以及复杂的外部国情。
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搭配与士大夫的深厚关系,使得武将的力量被极大限制,农民起义军很难得到社会精英的支持。
此外,宋朝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许多农民起义军在朝廷招安面前难以抵抗。而外患则巧妙地转移了国内的不满情绪,使得起义难以得到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