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吴克华刚从红军大学结业,组织找到他谈话,通知他将被任命为红21师的团长。按理说,营长晋升为团长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吴克华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尽管这一升迁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机会,他内心却充满了挣扎,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决定向党组织提出,宁愿继续留在老部队做营长,也不愿接受团长一职。
这个决定让身边的人都感到不解。谁不希望自己能晋升到更高的位置,证明自己的能力呢?但吴克华的选择,却与大多数人的想法截然不同,究竟是什么让他做出了这样一个令人困惑的决定?
这一天,红军的参谋长刘伯承找到了吴克华,与他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刘伯承耐心地解释,组织决定提升吴克华为团长,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为了大局考虑。然而,无论刘伯承如何劝解,吴克华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态度坚决地表示不愿接受这一职务。他告诉刘伯承,自己深知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最多只能担任一个营长,面对更大规模的部队,他恐怕力不从心,希望组织能为红军选拔出更合适的人选来担任团长。刘伯承听后意识到,这可能并非吴克华的真实理由,背后一定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很快,朱德同志也找吴克华进行了谈话。朱德与刘伯承一样,耐心地劝导吴克华,讲述服从大局的重要性。然而,吴克华依然没有改变主意,这让朱德有些生气,他严肃地提醒吴克华:“这是组织的决定,个人不能凌驾在组织之上。”没想到,吴克华居然毫不妥协,愤怒地对朱德说:“坚决不当卒子团长!”朱德一愣,不知道“卒子团长”是什么意思,便让吴克华解释。
面对朱德的追问,吴克华终于忍不住,坦白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向朱德抱怨,红军目前的战术简直是错乱。明明短促出击、阵地防御等战术早已行不通,却仍然固守这些无效的战略,导致许多兄弟英勇牺牲,屡屡败北。更让他愤慨的是,前线指挥员根本没有临机处置的权利,指挥体系僵化,打了败仗,居然是下级指挥员背负一切责任,甚至被撤职或枪决。吴克华认为,问题并非出在基层指挥,而是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然而下级官员却总是成为替罪羊。他觉得,如果自己继续担任团长,不仅无法发挥指挥权,还可能带着弟兄们白白送命,这让他坚决拒绝担任团长。
说到动情处,吴克华忍不住想起了牺牲的战友,眼中噙满泪水,朱德这才真正理解了吴克华的心情。虽然理解了吴克华的顾虑,朱德知道吴克华是一个勇猛的战将,也是一个充满思想的指挥员,如果就此放弃,实在太可惜了。于是,朱德决定给吴克华另谋出路,临时决定让他担任少先队总队的参谋长,虽然这份职务并不是吴克华想要的。
然而,吴克华心里依然不愿离开自己熟悉的红七军团,那里有他许多老战友和熟悉的战友们。而且,他听说中央决定让红七军团组建抗日先遣队,这让他更加渴望回到老部队,去迎接新的挑战。遗憾的是,红七军团的岗位已经没有空缺,先遣队的人员安排也已经确定,所以吴克华最终只能接受了少先队总队参谋长的职务。
刚到少先队总队,吴克华发现自己并不适应这份工作。虽然可以参与一些战况了解和部队训练,但由于缺乏真正的作战任务,他觉得自己在机关里没什么事可做,空闲的时间较多。于是,他又一次找到了朱德和刘伯承,恳求能回到一线部队,不管是什么岗位,只要能参战,他愿意去做。恰好这时,红21师第63团参谋长职位空缺,吴克华很快被调任为该团参谋长。没多久,吴克华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猛的战斗风格,再次被提升为团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红军的作战指挥逐渐理顺,吴克华也找到了更大的舞台,他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职务也一路晋升。最终,在新中国成立时,吴克华已经是41军的军长了。
开国大典前,吴克华再次见到了朱德。朱德打趣道:“当年死活不愿意当团长的你,现在都当上了军长,看来是嫌官小了。”吴克华微微一笑,脸上泛起一抹红晕,他深情地对朱德说:“当年要不是老总的帮助和培养,我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呢?”他真诚地感谢朱德的支持,并表达了对朱德一生革命事业的敬意,将他视为自己走上成功之路的重要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