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开国大典结束后,周恩来作为新政府的“内阁总理”,便把自己的工作重点转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筹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这个政务院领导班子相当于新中国的首届“内阁”,它的成立和运作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为新中国的各项事务打下了基础。周恩来总理当然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日以继夜、不断思考如何有效推动政务院的建设。
然而,要完成这一工作,周恩来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为棘手的就是寻找足够合适的人员,尤其是一些重要领导岗位的人员选拔问题。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毛泽东和周恩来经过反复的讨论和深思熟虑,决定撤销原华北人民政府,并将其人员编制作为新政务院的基础力量。与此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决定采取“荟萃精英”的策略,从各地挑选出具备相关工作经验,特别是具有领导能力的同志来充实政务院,以此构建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这项工作不仅仅是在人员安排上做文章,还涉及到如何妥善安置民主人士的问题。经过仔细研究和考量,周恩来认为,必须找到一位具备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民主人士来加入政务院的领导班子,而黄炎培便成为了他们的首选。这位年逾七旬的黄炎培,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同时也是中国民主建国会的创会成员之一。黄炎培虽然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一直坚守淡泊名利的原则,屡次拒绝旧政府的高官厚禄,但他依然是受人尊敬的高风亮节的代表。
黄炎培这种高洁的做法,让人们对他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赞扬他坚持原则,崇高节操,也有人认为他过于“自命清高”,甚至有人批评他有出世思想。尽管黄炎培在1949年9月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为新中国人民政协制度的建立贡献了智慧,但他依然不愿意出任任何政府职务。一次,毛泽东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会见了黄炎培,两人聊起了过去的事情,毛泽东提到北洋政府时期黄炎培曾两次谢绝了教育总长的职务,黄炎培则哲理性地回答:“我的信念是,如果看不清方向,就不该盲目服从。”
毛泽东对黄炎培的原则性赞赏有加,称他为“有风骨的人”。然而,周恩来则认为,黄炎培这种德才兼备的民主人士若能加入政务院,对于国家和人民都将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因此,周恩来决定亲自上门,邀请黄炎培出任政务院的职务。
黄炎培的住所并不在山中,因此周恩来没有“上山”去请他,而是直接来到黄炎培在北京的家中。周恩来亲自登门,黄炎培深受感动。然而,当周恩来提出邀请他到政务院任职时,黄炎培依旧坚持不愿为官的立场。他婉言拒绝道:“周总理,我并非不愿为政府工作,而是年事已高,已经没有能力担当这样的职务了。”
周恩来理解黄炎培的顾虑,诚恳地劝说道:“黄老先生,我明白您不想出山的心情。但是,今天的政府与过去不同,我们是人民的政府。我们请您来并非让您做官,而是希望您为人民服务,发挥您的智慧和经验。”他接着提到,“您在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时,大家共同制定的《共同纲领》也有您的贡献。那是所有党派、团体为人民服务的‘剧本’,现在我们要开始执行了。如果您不参与,那将让大家很遗憾。”
接着,周恩来提出,希望黄炎培能充分发挥他的特长,担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经过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黄炎培终于感到周恩来的诚意,心中动摇,但他依然没有立刻答应,而是请求多给他一些时间考虑,并答应第二天再给出答复。
那一夜,黄炎培辗转难眠,思索着是否应该接受这个邀请。第二天一早,他找到几位知交好友,包括孙起孟、杨卫玉和江问渔等人,向他们咨询意见。令黄炎培惊讶的是,这些老朋友们一致支持他接受周恩来的邀请,认为这是为国家出一份力的难得机会。
当天晚上,周恩来再次来到黄炎培家中,期待着他的答复。黄炎培在听了周恩来的殷切期望后,深受感动,最终决定答应周恩来的邀请,愿意为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就此开始了他72岁高龄的“出山之路”。尽管黄炎培的子女对他再次出山的决定表示担忧,认为他年纪已高,身体无法承受,但黄炎培在与他们的谈话中,详细讲述了周恩来两次登门的经过,并深情说道:“在旧中国,我拒绝官职是因为不想卷入政治的泥淖。而现在新中国成立了,周总理请我为人民服务,我怎能再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