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随着平津战役的圆满结束,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开始筹备南下,以解放中南地区。对于四野来说,士兵众多、指挥官众多,但在如此庞大的军队中,华北军区的两位高级将领却被调往四野工作,令其中一位将领在后来的军衔评定中受到了影响,这实在是令人唏嘘。
当东野挥师改编为四野后,军队的核心指挥架构并未做出大的调整,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的职位稳定不变,然而,华北军区的参谋长却由刘亚楼换成了萧克和赵尔陆。萧克和赵尔陆此刻担任华北军区的副司令员,而华北军区的参谋长也正兼任后勤部部长。
作为一个兵员众多、士气高昂的四野,为什么却从华北军区调遣人手呢?自平津战役后,四野的实力得以再次增强,成功组建了四个兵团,兵团司令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和邓华。适合担任参谋长的人才已被调至作战部队,剩余的副兵团级别的将领资历相对不足。
安排两位参谋长的原因在于职能的清晰划分,萧克负责作战事务,而赵尔陆则关注后勤及粮食保障。由于四野的部队是分批南下的,12兵团的萧劲光作为先遣兵团,早已出发。
在这个时刻,华北地区已无明显战事,可视为战略预备队。除了将萧克和赵尔陆调动至四野,18兵团和19兵团也顺利划归第一野战军指挥,积极参与解放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的战斗。
从职务的角度观察,华北军区被视为一个大战略区域,而担任大军区的副职,如今在四野担任参谋长,必然是职务的下降。若能将他安排为四野的副司令员,或许会更为合适一些。
纵观历史,萧克的职务并不简单,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任红六军团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以及八路军120师副师长、晋察冀军区的副司令员等高位。与他的履历相比,几乎没有哪个大将能与之匹敌。然而,这次调动是否会对萧克后来的军衔评定产生影响呢?
我们明白,评选十大将领并不仅仅依赖于资历、职务或战绩,还涉及“山头”这一重要因素。萧克拥有相应的资历和丰厚的战绩,但却缺少一个明确的“山头”归属。他在红军时期被视为红二方面军的一员,后又调入红四方面军担任军长;抗日战争时期,他则是120师的副师长,但在晋察冀军区工作了十多年的他,职务紧随聂荣臻之下,理应可以代表该地区,但最终转任四野参谋长。
在十大将中,粟裕代表四野、陈赓代表二野、谭政同样代表四野,至于许光达,他不仅代表红二方面军,同时还代表一野。但是,在五大战区中,究竟由谁来代表华北军区呢?罗瑞卿在晋察冀的任期尽管不及萧克长久,但抗战结束后被派往晋察冀担任政治部主任、副政委,更是两次兼任野战军的政委,与萧克、杨得志搭档。他作为大战略区的副职也具备了被授予大将的资格。正如张宗逊、宋任穷和萧克,他们都曾在大战略区域担任副职并经历过大将的初选。
如果说萧克的调动让华北军区仅剩下罗瑞卿一位,那是否可以设想,如果萧克依然留在华北军区,那么这个大将的名额将给予谁呢?大概率是萧克,他作为军事干部,其军功价值更显突出。
遗憾的是,大将的名额设置过于有限,若能扩展至15名,萧克必将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