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封,这座拥有超过一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曾是东亚世界最繁华、最富裕的大都市之一。城市的天街上,雕花的车马络绎不绝,御路上宝马奔驰,金光闪闪,珠帘绣户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空气中弥漫着罗绮的香气,商贾云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文化纷至沓来。然而,这一切美好景象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的瞬间,顷刻间消失殆尽。大街小巷满目疮痍,百姓的哭泣声充斥空中,父母和子女、丈夫与妻子相拥悲泣。那些曾富甲一方的商贾,逃亡时不得不化妆成贫民以保性命,许多妇女用灰土和墨水涂抹脸庞以掩饰身份。城中百姓几乎靠吃水藻、野菜维生,连猫狗也因饥饿而饿死。金兵不仅掠走了北宋皇室珍藏的金银珠宝,甚至连冠服、礼器、祭器、八宝、九鼎、玉器、浑天仪、铜人和古籍等一应收藏也一并被劫掠一空。这场灾难源于宋徽宗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冒险决定。
回溯至政和五年(1115年),辽国的将领马植投诚至宋朝。他向宋徽宗建议,由于辽国皇帝荒淫无道,女真族趁机崛起,攻城略地,辽国即将灭亡,若此时出兵,辽国的臣民必会投降。然而,如果错失时机,女真人将成为强大的敌人。宋徽宗听后非常高兴,心生雄心,他认为这是完成父亲梦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良机。为此,宋徽宗着手准备,开始对外扩张,并且立下了“崇宁”年号,以纪念他父亲的遗志。在此前,宋徽宗也派兵收复了湟州、鄯州、廓州等地,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信心大增。
然而,在朝廷内部,关于是否应当北伐的问题却产生了分歧。童贯、蔡京等人以及部分守边官员力主攻辽,其中河东经略使薛嗣昌更是以虚假的情报频频向宋徽宗谏言,鼓动北伐。他时常表现出激昂的情绪,声称必须趁辽国危机时刻发力,北伐不可再拖。与此相对的是另一派反对者,他们认为当前的北宋还不足以与辽国一战,太宰郑居中指出,北伐的代价过于沉重,不仅将耗费国家巨大的财力,还可能使百姓承担沉重的负担。知枢密院事邓洵武则认为,北宋军力严重不足,一旦与辽开战,势必陷入长时间的消耗战,百姓将因此遭受巨大苦难。而当时真定安抚使洪中孚的观点也较为谨慎,他指出,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并非如宋徽宗所想的那样轻易归降,辽国当局对这些地方实施了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且财政状况已不支支撑一场战争。
尽管如此,反对的声音很快遭到打压。郑居中、邓洵武等官员不久后去世,朝廷的决策机制逐渐丧失了有效的制衡。在这种情况下,宋徽宗开始依赖王黻的绝对支持,决定动用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尽管一些官员仍然强烈反对,宣和四年(1122年),宋徽宗最终决心出兵,开始了北伐。此时,赵遹等人依然坚持主张应支持辽国抗击女真,认为一旦辽国败亡,女真人必定会直接威胁到宋朝的安全,且从长远来看,北伐并无太多好处。然而,这些声音并没有被听取,宋徽宗依然坚持出兵。
然而,北伐之初,童贯派出的使者们遭遇杀害,宋军的进攻未能如预期顺利。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并没有热烈欢迎宋军,反而辽军顽强抵抗,宋军的计划被打乱。即便如此,宋徽宗仍不甘心,继续出兵进行第二次北伐。这次,宋军惨败,损失惨重,原本已经积累的一切军事资源和粮草几乎被消耗殆尽,精锐的陕西军也彻底崩溃。为了补救,宋徽宗通过外交手段,花费巨额金钱从女真人手中买下了燕京六州。可是,这一行为引起了女真人的强烈反应,他们迅速占领了平州,并公开表示宋徽宗违约。金兵随即兵临开封城下,宋徽宗的冒险决策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这一系列悲剧的根源在于宋徽宗的决策机制已经彻底失效。北宋的纠错机制逐渐崩溃,帝王的意志压倒了所有反对意见。在宋仁宗时期,三权分立的体制运作顺畅,朝廷的重大决策都需要经过宰相和台谏的审议,而这种体制的失效,使得宋徽宗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做出了越来越多错误的决策。他不仅不容忍任何异议,还通过强硬手段打压那些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大臣,甚至将他们定为“大不恭”罪,严厉惩罚。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使得宋徽宗的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国家的破败,也让开封的百姓为其付出了惨重代价。
宋徽宗的错误不是孤立的个体失误,而是整个国家治理结构的崩溃。他过度依赖个人权力,使得国家政务失去了有效的制衡和监督。最终,他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国家,也断送了百姓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