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风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善战的朝代之一,其战争的频繁程度几乎贯穿了整个朝代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唐朝一开始便处在持续的战争状态中,与周围的游牧民族关系紧张,且频繁发生冲突。汉武帝时期,倚赖前期积攒的财富与人力资源,通过全国力量的大动员,才最终在漠北草原上重创了匈奴。尽管取得了胜利,但这一过程的代价十分巨大,汉朝几乎面临了国力的崩溃,人口减少了一半。幸运的是,在昭宣二帝的领导下,汉朝采取了恢复性措施,才得以延续百年之久。
然而,唐朝却与汉朝有所不同。从太宗贞观年间开始,唐朝的战争几乎无间断。在此期间,唐军对周边各部族、政权进行了不断的征伐。在唐太宗的领导下,东突厥这一东亚的霸主在李靖的指挥下彻底崩溃,东突厥政权最终成为历史的过往。唐朝不仅成功地铲除了草原游牧帝国的威胁,而且通过在丝绸之路上的一系列辉煌胜利,向世界展示了大唐的威名。与此同时,西突厥和薛延陀也接连遭到唐军的压制,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的战绩堪称中国历史的空前绝后。
唐朝疆域图
然而,在唐朝的辉煌背后,始终潜藏着两大隐患。首先是在西南方向的吐蕃政权。吐蕃的崛起几乎与唐朝同步,成为青藏高原历史上唯一的统一政权。自贞观年间的松州之战以来,唐与吐蕃之间的关系一直充满了战争与和解。由于高原的特殊地势和气候,唐军在进攻时常常面临高原反应以及物资运输的瓶颈。吐蕃则能依托高原的天然屏障,集中兵力与资源,对唐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在高宗时期,唐朝一度计划借着高句丽战事的余威彻底解决吐蕃问题,然而这个雄心壮志的计划却最终在大非川的战役中宣告失败。吐蕃的名将论钦陵将唐朝名将薛仁贵的威名打得粉碎,从此,唐与吐蕃的战争在今青海地区陷入了拉锯战。
薛仁贵塑像
大非川是他一生的痛
另一个潜在的隐患则来自东北。在魏晋时期,慕容氏的崛起让东北的政治力量首次介入中原政权的竞争,这一影响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为了避免东北势力做大,唐朝始终对东北方向保持警惕,并通过多次军事行动确保当地的政治平衡。唐朝的军事部署一度将东北地区的部族压制得较为平稳,避免了像过去那样的政权挑战。
此外,唐朝还需要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作为重要的经济命脉,丝绸之路不仅对中原经济至关重要,还承担着连接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功能。因此,唐朝必须控制西域,压制任何可能对丝绸之路构成威胁的政权。这些因素让唐朝在初唐到盛唐时期的百余年里,不断参与战争,形成了对外用兵的常态化趋势。
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唐朝的军事体制也发生了重大调整。在太宗到高宗初年,唐朝虽有府兵制,但随着战事的常态化,这一体制渐显疲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唐睿宗在景云年间设置了节度使,标志着军事指挥体系的调整。到开元年间,唐玄宗调整节度使的设置,形成了一个新的战区结构。
节度使作为地方军政大权的拥有者,具有广泛的权限。最初,中央政府通过控制兵员的方式来制约节度使的权力。然而,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和府兵制的衰退,节度使的权力逐渐无法得到有效制衡,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示意图
在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增设了许多新的节度使,节度使的势力逐步渗透到内地。这一变化直接催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局面埋下了伏笔。为了遏制藩镇的割据,唐朝设立了神策军作为中央直属的军队,但由于对宦官和宗室的不信任,这支军队的指挥权最终落入了宦官手中。宦官的崛起导致了朝廷内部的动荡,废立皇帝如同儿戏,官僚集团与宦官集团之间的对抗逐渐激化,直至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这场变故标志着唐朝政治腐化的开始。
宦官和官僚之间的斗争在唐朝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对抗体系,历史上称之为“南衙北司之争”。这一现象与明朝的内阁与司礼监之间的权力斗争有所不同。在唐朝,官僚集团内部的纷争更为复杂,贵族出身的官僚与科举出身的官僚之间常有摩擦。这些问题逐渐侵蚀了唐朝的政治生态,并且加剧了朝廷的腐败。
这些内部矛盾使得唐朝在后期的历史中不断走向衰败,直到唐宣宗大中年间,局面才得到了短暂的缓解。但最终,这些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导致了唐朝的崩溃。907年,黄巢起义后,朱温以节度使身份篡位,建立了后梁,标志着五代十国的乱世开始。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宁有种耶!”
这一番话道出了节度使对中央政权的挑战,而这种由节度使带来的地方割据局面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北宋王朝。赵宋皇室通过种种手段避免这些问题的重现。在防范藩镇割据方面,赵匡胤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了武将的兵权,并将军队的指挥权集中于中央。
此外,赵宋皇室与武将家族的联姻也成为一种惯例,目的在于通过亲情纽带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此同时,宋朝还实施了强干弱枝的地方政策,通过收编地方精锐军队并控制禁军,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势力的影响力。
宋太祖赵匡胤
尽管如此,宋朝的政治体制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避免地方武将的过度权力,宋朝推行了分权制,限制了官员的专权。然而,这一制度却导致了政府效率低下、官员人浮于事、人员庞杂等问题,使得宋军在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冲突中屡屡处于劣势。由此,宋朝面对的“三冗”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推进,虽然有所尝试,但因种种原因,变法未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这些积重难返的弊端导致了靖康之耻的悲剧发生,宋徽宗和宋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的覆灭成为历史的一个标志。
宋徽宗
可以说,宋朝在用其生命纠正唐朝的种种错误。而这种历史的沉淀,映射出了中国历朝政治体制中不断变化的核心问题——如何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如何防止军事势力的过度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