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佐夏(1893年——1971年),字益甫,今本县稻庄镇徐楼村人,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医学博士,一级教授。
徐佐夏七岁入学读书,1913年9月考入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1917年7月毕业后,到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当校医。1918年2月去济南省立医学专门学校任教。1920年春,以优异成绩被考送德国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提兵根大学和格来夫司瓦尔多大学学习。毕业后去柏林药理研究所任教研员。在此期间,他苦心孤诣,奋力探索,因研究药理精神独到,荣膺博士学位。
1924年,徐佐夏满怀发展我国医学事业的宏伟志愿回到祖国,在北平大学医学院任药理教授。他为了引进西方医药先进技术,加速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进程,于1937年3月重返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正当徐佐夏致力于药理再探讨的时候,抗日战争爆发了。在国难当头之际,他不顾同事们的劝阻与挽留,毅然返回祖国,决心将医术贡献给抗日战争。当他到达青岛时,北平已沦陷。在被日伪铁蹄蹂躏的北平办医学院的同学、朋友请他去北平工作,徐佐夏以民族气节为重,拒绝了朋友们的邀请,立即设法越过日伪封锁线,奔赴抗日战争的大后方——陕西,在西北大学医学院任教授兼院长。他出于爱国主义的热情,也被全国抗日军民可歌可泣的英雄行为所激动,曾率领学生三十余人,组成抗日救亡宣传队,到汉中进行抗日宣传。
1949年春,解放战争节节胜利,江苏医学院院长胡定安劝徐佐夏去美国从事药学研究,台湾的一个美资制药厂也请他去台湾工作,并表示给予优惠的待遇,但徐佐夏不为金钱所动,决心同全国人民一道迎接解放。
全国解放以后,徐佐夏报效祖国的愿望始得圆满实现。他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精神焕发,决心为祖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当他得知山东大学医学院因师资不足而发生困难的时候,他于1951年8月请求调到山东大学医学院任院长。在他的积极筹划下,该院又得新生。1956年,山东大学医学院独立为青岛医学院,他继任青岛医学院院长。
年近花甲的徐佐夏回到山东后,面对设备简陋、人才奇缺的现状,信心百倍,夜以继日地工作,除教学和处理日常繁忙的行政事务外,还抓紧时间编写教材和著书立说。他常年节假日从不休班,有时自己忙不过来,就让老伴和儿媳借假日和晚上时间替他抄查资料,誉写文章。尽管一家人为他的著述付出莫大代价,但每当他的著作出版、巨额稿费寄来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国家。他见学校科研费用不足,为替国家排忧解难,毅然将稿费全部交给教研组作为科研经费。由于他紧紧依靠党的领导,身先士卒,一心扑在党的医学教育事业上,带领全院师生艰苦奋斗,青岛医学院越办越好,新的科研成果不断创出,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务人才。1962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不负众望,更加奋发努力,废寝忘食地工作,在医学研究中不断有新的建树,于1963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生战线群英会。
晚年的徐佐夏,尽管体弱多病,但为振兴祖国医学的精力更加旺盛。他经常通宵达旦,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科研中,他十分重视继承祖国医学遗产,带领药理科研人员加强对中药的研究,论证苏木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松节油和甘草的解毒机制等。即使在十年动乱中被强加上各种莫须有罪名、残遭批斗、关进“牛棚”、剥夺参加科研权力的日子里,他仍念念不忘所担负的“口服避孕药”这一国家科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当他得知自己被关押的“牛棚”就在制药厂附近时,他高兴地说:“我的腿不好,不能常去制药厂,这下可好了,你们可以偷着背我去看看,在‘口服避孕药’的生产中有什么难题,可以暗地里给以指点,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然而,正当国内首创的“口服避孕药”进入大规模临床实验的关键时刻,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的徐佐夏,于1971年11月1日含冤去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山东省委于1979年为其平反昭雪,恢复了名誉。
徐佐夏在医学教育岗位上辛勤工作了五十余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九三学社青岛分社副主任委员,青岛市政府副主席,中华医学学会山东分会副理事长,中华药典编委会委员,山东省科协常委,山东省医药学会理事长,青岛市科协副主席等职。徐佐夏终生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专长药理学、药用植物学和毒理学。他的译著甚富。主要有:《药理学》、《毒理学》、《处方学》、《简明药理学实习》、《植物疗法》及《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试用教材》等,约计达123万多字。
本文作者:陈东亮
内容来源《广饶文史集粹》
编辑:马雪敏
编审:孙姗姗
监审:王军艳
#理响黄河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创新实干事争一流 #挑起大梁走在前 #我们的新时代 #强信心稳经济促发展#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