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记住,是否合理的问题,只有在特定的环境和事件中才能够展开讨论,否则就是无意义的。就像项羽分封诸侯的事,大家不能简单地去说它到底是合理还是不合理,因为它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影响。比如,封为九江王的英布,面对项羽的分封,他会反对吗?不,恰恰是因为分封让他得到了九江这个地位,他反而会支持项羽的决定。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就不那么愉快了,像本文中的田荣就完全不同。
公元前206年四月,项羽刚从咸阳完成分封工作返回彭城,结果五月份齐地的田荣就公开反叛了。
那么,田荣为什么这么急于反抗项羽呢?其实,因为项羽在分封诸侯时把齐国一分为三,将齐地分别封给了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而田市是田荣的亲侄子,原本的齐王田儋的儿子。而田都和田安则是田儋战死后由项羽封的亲信,凭借反秦的功劳成为齐地的新王。项羽将齐地分割开来,明显损害了田荣和田市的利益。原本他们有权管理齐国全境,如今却被削减了三分之二的权力,田荣心中自然不满。
于是,田荣果断地在公元前206年五月表示拒绝项羽的分封,甚至直接将田都赶跑。
这件事的严重性不可小觑。就像打狗要看主人,田荣的反叛让项羽这个刚刚宣告分封的霸王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显然项羽不能容忍这种挑战。于是,胶东王田市虽然心里害怕,但田荣安慰他说:“齐地原本就是我们田家所有,项羽算什么?我们自己做主!”可田市仍旧心有畏惧,最终偷偷溜去即墨继续当胶东王。
见侄儿如此软弱,田荣心灰意冷,决定亲自出手。六月份,田荣带兵攻打即墨,杀死了田市,并自立为齐王。
值得一提的是,田荣之前刚被项梁从东阿救出,但当他得势后,却毫不留情地要求项梁交出逃往楚国的田假与赵国的田角,才能协助项梁出征定陶。田荣在利益面前的冷酷,显露无遗。
尽管田荣为人狠毒,但他并非傻瓜。他清楚单独对抗项羽不可能胜利,因此迅速联络了彭越,形成了反项的联盟。彭越为什么会反项羽?其实因为他也对自己未被封王心有不满。但事实上,彭越之前投靠刘邦,刘邦也仅仅被封为汉王,项羽根本不可能给彭越封王。再者,彭越在反秦过程中并未有太大贡献,怎么可能因此要求封王呢?很多历史事件往往都是由于权谋和名利所驱动。
田荣与彭越结盟后,决定联手剿除项羽封的三齐王中的最后一位——济北王田安。最终,他们在七月顺利斩杀田安。
仅仅三个月,田荣就成功地消灭了项羽分封的三齐王。
到了八月,田荣深知项羽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于是决定先发制人。正值刘邦从汉中出征的时机,田荣也趁机派彭越攻打济阴,而项羽则派萧公角迎战,但却被彭越击败。
这对项羽而言,影响是复杂的。田荣的叛乱,既是项羽出手的借口,也让项羽陷入了某种困境。一方面,田荣公然反叛,给了项羽打击他的理由;另一方面,田荣发动叛乱的时机,恰好让项羽的精力分散,因为他正忙于处理楚怀王熊心的问题。项羽一边要应对田荣的叛乱,一边还得处理熊心,这使得他处于两难的境地。
项羽实际上早有意要清除楚怀王熊心,因为楚怀王的存在是项羽政权的一大隐患。熊心虽然名义上是天下共主,但对项羽并不友好。项羽必须尽快除去这个威胁,才能稳固自己的权位。而此时,刘邦在汉中活动,项羽不得不在各方事务中做出选择。
很多历史爱好者误解项羽的政治决策,认为他过于优柔寡断,但实际上,他在处理政务时展现了敏锐的政治嗅觉。项羽知道,楚怀王熊心不能留,而韩王韩成也因为与刘邦的紧密关系,令项羽十分不安。因此,他不仅扣押了韩成,还在分封诸侯时对他有所限制,以防万一。
虽然项羽的政治手段是果断的,但由于时机的不合适,很多事情未能顺利进行。特别是项羽在处理齐地暴乱时,由于年轻气盛,做了一些不理智的决策。
在面对田荣的叛乱时,项羽虽最终通过军力解决了问题,但他对齐地的三光政策却过于严苛,导致更多的民众反感。项羽若能在杀死田荣后,稳住局势,扶持田假处理齐地内部事务,而不是继续追责,可能局面会更好。
项羽最终未能顺利平定齐地,主要还是因为他在决策时往往没有考虑到更长远的战略。而田荣之乱也引发了其他地区的连锁反应,比如赵地的反抗,也加剧了项羽的困境。
因此,项羽虽然能力卓越,但因其年轻、冲动,导致了许多失误。这个时代的霸王,虽然拥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但也难免陷入因年轻不成熟而产生的战略错误。
其实,项羽之败并不是完全由于他缺乏能力,而是他在关键时刻的决策失误以及政治判断的不足。张爱玲曾说过:“成名要趁早。”但我认为年轻人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很难掌握好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没有足够经验的情况下。项羽虽然年轻,但他的失败并不代表他没有潜力,相反,正因为他的过度自信和冲动,才导致了他未能掌控历史的主导权。
面对历史,我们应更客观看待项羽的缺点与优点,而不是盲目跟随胜利者的解释。在历史的进程中,失败与成功往往并不完全由个人的优劣决定,而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