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梁山好汉的排行榜里,晁盖始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是最早起事的核心人物之一,劫了生辰纲,打下梁山泊,做了头把交椅,可惜风光不过短短几章,便命丧曾头市,一代山寨之主草草谢幕。
而关于他的死,后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因为宋江太过高调,抢走了他原本的风头;也有人说,是段景住“马屁拍错了方向”,把名马送给了宋江,引起晁盖不满,才一意孤行犯险。甚至有人阴谋论满满,认为宋江暗中设局,借曾头市之手清除了晁盖。但若冷静地翻一翻《水浒传》本书,再细看晁盖这个人的行事风格和性格缺陷,就不难明白:晁盖的结局,其实是早就埋下了伏笔——即便没有宋江,他的王位也未必坐得安稳。
晁盖出身东溪村,本地一个头面人物。他有勇气,也有气魄,敢带兄弟劫官银,肯收好汉共坐大业,这是他的长处。但若说到统筹谋划、识人用人,他的短板也暴露得毫不遮掩。
比如他托塔得名的故事就颇具象征意义:东溪村闹鬼,他得知西溪村立塔镇压了鬼气,愤而涉水夺塔而归。这“我不管对错,我只要出这口气”的操作,是够胆,却也显得莽。一身子骨扛着重塔过溪,神勇归神勇,可一旦出了差池,就是人塔共沉的下场。这桩旧事虽小,却颇能映出他处理突发事件时的直线思维。
再看劫生辰纲之后。他作为首脑人物,理应提前设下退路,但事发后官府连夜查案,他竟然还在商量“走哪里去好”。这一犹豫,若不是宋江及时通风报信,怕是当天夜里就要人赃并获。宋江上午送信,朱仝晚上便带人来抓,晁盖却还在“收拾东西”,效率可见一斑。
上了梁山后,他坐上了头把交椅,但在重大事务上的判断依旧令人担忧。当朝廷风声日紧,各地对梁山贼人提高警觉,他却派出了“赤发鬼”刘唐——一个长相特别、口音扎眼、此前还在郓城留下案底的“熟面孔”——去给宋江送金子谢恩。这操作,不仅缺乏谨慎,更似有意将宋江推向风口浪尖。结果呢?果然被人盯上,差点连累宋江也栽了进去。
而晁盖自己,性格中那种不服输、不认怂的劲头,也让他在不该冲锋的时候亲自出马。曾头市之役,明知地方诡谲、对方设伏,他仍坚持要“亲征”。其他人让他坐镇,他却执意要做先锋。结果,一箭穿胸,托塔天王,倒了。
这里不能不提宋江。宋江此人虽“官腔”十足,满口“忠义”,但战略眼光与人心把握确实远胜于晁盖。他深知自己是后来者,便处处退让:“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轻动,小弟愿往。”每一次出征,他都主动请缨,把胜利果实拱手奉上,只为让晁盖体面,也稳定局面。
但若一个领袖总是避战,兄弟们在前线出生入死,而他只管坐山观虎斗,那些心中有野望的人,终究是会动摇的。晁盖若真想做一个安稳的大哥,除了宋江,他还得防“宋江第二”。因为,一个缺乏统筹力、警觉性又不善用人的领袖,在风起云涌的梁山泊,其实很难不被边缘化。
晁盖死后,临终一句话“谁擒得史文恭,谁便为山寨之主”,表面上是为众兄弟设下继承人门槛,实际上也是他最后一次,试图用“战功”来决定领导权归属。这句遗言,其实反映出他并没有真正想清楚梁山的权力游戏已经不靠“谁最勇”,而是“谁最能团结众人、安稳大局”。而这些,正是宋江的拿手好戏。
所以说,如果没有宋江,晁盖也不一定就能坐稳交椅。这个江湖本就不是光靠一股子热血能混下去的地方,而他偏偏不是那种能玩得转风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