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底的一个普通日子,陈毅收到了来自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的电报。出乎意料的是,陈毅在阅读完电文后愤怒异常,他愤愤地对身边的人说道:“陈士榘打了胜仗,便忘了分寸。”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位经验丰富、稳重的指挥员如此愤怒呢?这一切,源于报纸上的一篇通讯。
1948年7月20日,《大众日报》刊发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华东军事观察家评开封及豫东大捷》。文章中对华东野战军的功绩进行了大肆赞扬,尤其是对华野在攻城战中的主力作用进行了过分强调。然而,陈毅读完这篇文章后,表情却愈发严肃,眉头紧锁,显得十分焦虑。胜利固然值得庆祝,但他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却充满了不满。为什么呢?
虽然陈毅当时是中原野战军的副司令员,但他依然是华野的司令员。作为主力部队之一,华野在此次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然而这篇报道却完全忽视了中野部队在战斗中发挥的牵制作用。实际上,中野不仅在敌人侧后方牵制了大量敌军,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援。陈毅认为,战争是一个综合作战系统,任何一场胜利都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怎么能将华野的贡献单独拔高呢?
更让陈毅感到不安的是,他回想起最近发生的一件事。华东野战军攻克洛阳后,刘伯承司令员专门邀请陈士榘到中野,给营以上干部上了一堂关于大城市攻坚战的报告。在报告中,陈士榘对火炮在城市攻坚战中的作用讲得十分详细,言辞间显得有些自豪。然而,中野的干部们心知肚明,在大别山跃进过程中,他们早已丢弃了所有重型武器。陈士榘的过度强调火炮支援的言辞,不免让中野的将士们感到不快,毕竟这与他们的实际作战环境大相径庭。为了避免矛盾,刘伯承司令员不得不补充说明:“虽然我们没有重型火炮,但我们依然能通过其他方式打下大城市。”
陈毅听到这些后,感到华野,尤其是陈士榘,似乎有些骄傲了。于是,他在看完电报后,立即给陈士榘和粟裕发去了一封电文,明确指出华野不可只顾宣扬自己的功绩,而要始终保持谦虚,讲大局,避免过分依赖火炮等重武器,避免浪费宝贵的弹药资源。
陈士榘看到电文后,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批评,虽然心里感到不悦,但他仍决定为自己辩解。他强调,这篇报道确实侧重了主攻部队的表现,而华东野战军恰恰就是主攻方之一。而且,关于火炮的应用,他讲的也是实事求是,毕竟在洛阳的攻坚战中,火炮的支援无疑起到了关键作用。只是,他确实未考虑到中野在重型武器方面的困境。为此,陈士榘写了一封长电文回应陈毅,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然而,当陈毅看到陈士榘的辩解后,他感到陈士榘并未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于是决定亲自与他面谈。在谈话中,陈毅再次严厉批评了陈士榘的骄傲态度,并要求他在今后的行动中更加谦虚谨慎。经过深刻反思后,陈士榘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诚恳地向陈毅道歉,并分析到,最近连连的胜利让自己有些骄傲,做事的思维也变得不够周全。他表示,今后一定会改正自己的缺点。
不久之后,陈士榘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带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紧密合作,成功实施步炮协同战术,最终全歼敌军。这次战斗中,陈士榘表现得异常谦逊。在战役结束后,他没有夸耀自己带领的华东野战军,而是主动前往中野指挥部,充分肯定了中野各部队的表现,并未提及华东野战军的任何贡献。随后,他才回到华东野战军指挥部。
然而,陈毅又对陈士榘提出了新的批评:“你对中野的表扬虽然没错,但你一点也没提到华东野战军的贡献,这也不妥。”陈士榘深感愧疚,不再辩解,而是表示,回到华东野战军后,他会组织部队认真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陈毅听后,表示满意,之后不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