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耄耋登科:历史上八十多岁考中进士的传奇人物
创始人
2025-09-13 18:32:42
0

在中国漫长的科举考试历史中,涌现出许多令人惊叹的"高龄考生",他们以超乎寻常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独特现象。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莫过于宋代八十二岁高中状元的梁灏。耄耋之年的科举成功者,不仅打破了人们对年龄与学习能力的传统认知,更以其非凡的人生经历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内涵。

科举制度与高龄考生的社会背景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重要机制,自隋炀帝创建以来,历经一千三百余年,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才最终废止。这一制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便是对考生年龄不设上限,允许士子终生应试。正如唐代流传的谚语所言:"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形象地说明了考取进士的难度之高和所需时间之长。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士人将毕生精力投入到科举考试中,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高龄考生现象。

科举考试对年龄的开放性政策,源于儒家"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儒家认为学习是人终身的追求,不应受年龄限制。

这种思想在制度上的体现,使得中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大器晚成的典范。从唐代"五老榜"(五位年过五旬的进士同时及第)到清代百岁考生,高龄及第者代不乏人110。

唐昭宗光化四年(901年)的一次科考中,二十六名新科进士中就有五位年过五旬,其中最年长的王羽希已七十三岁。唐昭宗被这些老者的坚持所感动,特别免除"吏部铨选"环节,直接授予官职。

宋代以后,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和录取名额的增加,高龄考生的数量更为可观。明清时期,朝廷甚至出台了针对老年考生的特殊政策,如清代规定年满七十岁的老秀才可援例成为岁贡生,会试三科以上不中的举人可通过"大挑"选拔做官。这些政策进一步鼓励了老年士子继续应试,使得耄耋及第者在清代屡见不鲜。

值得注意的是,科举考试对高龄考生的包容,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对敬老尊贤的价值取向。历代帝王常以优礼老年考生来彰显仁政,如乾隆皇帝就曾多次赏赐老年考生功名。乾隆六十年(1795年)会试中,各省上报的七十岁以上考生多达122人,其中八十、九十岁以上并完成三场考试的就有92人。乾隆为这些考生的精神所感动,"俱加赏赐"。

在江西乡试中,九十九岁的考生李炜坚持考完全场却未中举,乾隆特批"赏给举人"。这种对老年学子的特殊礼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梁灏:八十二岁状元及第的传奇

在中国科举史上,梁灏的名字因其惊人的高龄及第而被永久铭记。据《遁斋闲览》记载,北宋雍熙二年(985年),时年八十二岁的梁灏在殿试中表现出色,被宋太宗钦点为状元。这一壮举后来被编入蒙学经典《三字经》,以"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庭,魁多士"的简洁语句广为传颂,成为激励后世学子的典范1。

梁灏的科举之路充满坎坷与坚持。他自幼聪颖好学,年轻时便以才学闻名乡里,然而在漫长的科举生涯中却屡试不第。与许多半途而废的考生不同,梁灏展现出超乎寻常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备考应试。

在八十二岁高龄终于状元及第后,他在谢恩表中写道:"白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这句话巧妙地运用历史典故,将自己与古代大贤相比:西汉经学家伏生九十岁被朝廷征召传授《尚书》,而姜太公(吕尚)八十岁才得遇周文王。梁灏以此表明,自己可以和伏生、姜太公媲美,以此彰显晚年得志的喜悦与自豪。

梁灏的事迹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因其高龄中第的奇迹,更因其家族世代书香的佳话。据史料记载,梁灏中状元后被授予翰林学士,后官至开封府尹,享寿九十二岁。尤为难得的是,他的儿子梁固同样才华横溢,且品格高洁——拒绝接受皇帝"赐进士出身"的特殊照顾,坚持通过正规考试证明自己的实力。在父亲去世四年后,梁固也考中状元,创造了父子两代均为状元的科举佳话。这一成就使梁氏家族成为宋代科举史上的传奇,也为后世树立了家风严谨、治学勤奋的典范。

梁灏的传奇经历对宋代士林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打破了"三十而立"的传统年龄观念;另一方面,他晚年及第后仍能有所作为,担任要职近十年,改变了人们对老年官员能力的偏见。更为重要的是,梁灏父子的事迹共同诠释了"诗书传家"的文化理想,体现了科举制度在促进社会流动与家族兴衰中的关键作用。

从文化心理角度分析,梁灏的故事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共鸣,在于它契合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集体焦虑精神寄托。古代士人普遍面临"学而优则仕"的压力,科举成败直接关系到个人与家族的社会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梁灏的坚持与最终成功,为无数屡试不第的士子提供了精神慰藉,也强化了"天道酬勤"的价值信念。直至今日,"梁灏八十中状元"的故事仍被用来勉励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永不言弃。

未完待续,明天介绍,98岁中举的谢启祚。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

工程服务提供商Legenc...
雷递网 雷建平 9月13日 工程和维护服务提供商Legence(股...
2025-09-13 17:43:44
原创 ...
9月13日上午,在东京进行的2025年田径世锦赛结束了男子铅球预赛...
2025-09-13 17:41:34
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秋意浓 ...
2025年9月10日,新疆巴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镇一家旅游度假村秋...
2025-09-13 17:38:14
鹤峰“国省双美”公路,激活...
极目新闻通讯员 胡姣童 沿“最美省道”245饱览山水画卷,循“最美...
2025-09-13 17:37:43
石圪节煤矿活化工业遗产,“...
长治石圪节煤矿矿工俱乐部广场上,红砖墙上“自己动手 丰衣足食”的标...
2025-09-13 17:33:50
原创 ...
《——·前言·——》 你是否听过刘伯温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这两位...
2025-09-13 17:33:49
秦始皇遣使昆仑采药的证据找...
近日,考古研究者仝涛在青海果洛州玛多县境内发现的一处石刻引发关注,...
2025-09-13 17:33:28
以文物之光守护文明根脉
□本报记者 张体义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6月5日面向公众免费试开...
2025-09-13 17:33:12

热门资讯

原创 百... 阅读这篇文章前,欢迎点击关注,方便您后续随时获取更多类似文章,也方便与我们一起探讨与分享,您的支持是...
原创 “... “每当我唱起《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首歌,我总会想起那个曾经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仿佛回到了那段扩红的岁月...
原创 日... MCN首发激励计划 文 | 懂点历史赵富贵 编辑 | 懂点历史赵富贵 “绝对不投降”,这句话是...
原创 如... 在普遍的认知中,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认知偏差,那就是“失败者做什么都不对”。这种偏差在逻辑上称作“以果定...
原创 史... 好的,我帮你把这篇文章进行改写,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沧海桑田,...
原创 拿...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论... 1955年深秋的一天,彭德怀的办公室里,作战参谋王政柱递给他一杯茶,突然问道:“老总,张副司令的军衔...
清朝的一首“马屁诗”,仅有28... 文|云初 编辑|云初 前言 在清朝历史的浩瀚文海中,流传着一首仅有28字的短诗,它虽字数寥寥,却因...
原创 公... 在东汉末年那个风云变幻、群雄逐鹿的时代,公孙瓒也曾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北方这片土地上威风凛凛,无...
原创 杨... 说起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女,杨贵妃一定榜上有名。她不仅美貌倾国,更与唐玄宗李隆基的爱情故事千古流传,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