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仿佛是一块未经雕刻的璞玉,原本无瑕,却也被艺术的手指抚摸得千变万化。它无法逃脱影视剧中创作者们的构想,甚至被重塑成了观众情感需求的塑像。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人物有时被神化为英雄,有时又被黑化成恶人,而这种变形,似乎正是创作者的巧妙手段,既能给观众带来情感上的共鸣,又能无形中揭示出那些潜藏的社会规律。这种历史与虚构交织的现象,值得我们去深思。
如果你有心注意,历史剧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本应传世的伟大人物,常常不再是那个原本的模样。甚至那些令人胆寒的反派角色,也有可能在改编过程中被赋予了光辉的外衣,变成了观众心中的“正义使者”。但这种“写意的真实”,并不追求历史的绝对精准,而是根据当下观众的需求,将人物进行一番再造。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那些“大女主”题材的剧集。在那些情节中,女主角往往是以“善良”作为她的标签,不惜一切地为他人牺牲自己,仿佛她的世界仅由单一的道德光环构成。然而,这样的设定,实在是过于理想化,忽略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与深沉的政治智慧。
拿芈月来说吧,她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孙俪所饰演的芈月,虽然经历了波折,却始终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气质和坚韧,几乎成了“大女主”的代名词。按照历史记载,芈月16岁便进入秦宫,并与赢惠文王成婚,见证了秦国的崛起与变革。然而,编剧为了增加戏剧性,给芈月安排了一段“灰姑娘”的过往。这段编造的故事与历史的芈月差距甚远。历史中的芈月,并非单纯的“善良”女性,她是一个智慧与权谋并存的政治人物。在权力的漩涡中,她必须不断做出艰难的抉择,保持自己的地位,才能生存下去。
剧中芈月的爱情线也被描绘得错综复杂,从与春申君黄歇的青涩初恋,到与赢惠文王的深情婚姻,再到与义渠王的生死情缘。这些情节无疑为芈月的形象增添了不少层次感。但在真实的历史中,黄歇与芈月的关系并非如电视剧那般浪漫,黄歇也并没有剧中所表现的聪慧和机巧。实际上,历史中的黄歇与吕不韦一样,曾因政治斗争而陷入了权力的陷阱。而与义渠王的关系,也并非如剧中那般情深意重,历史中的芈月,最终还是将义渠王送进了死亡的深渊,完全暴露出政治家果敢与冷酷的一面。
这让我想起了历史中的许多其他君王与政治人物。以雍正皇帝为例,尽管历史中的雍正并未杀害自己的子嗣,但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剧集中的雍正形象被复杂化了,充满了权力斗争的元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同样将曹操塑造成“奸诈”的形象,而刘备则成了“仁爱”的代表,然而在历史上,曹操的谋略与智慧,毫无疑问使他成为了三国时期最具权力的人物之一。只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曹操在民间的形象始终未能得到应有的评价。朱祁镇也是类似的情况,虽然电视剧《大明风华》为他增添了一些英雄色彩,但历史中的朱祁镇在权力斗争中的手段,显然更为复杂和残酷。
而《铁齿铜牙纪晓岚》则是另一个颇具成效的改编案例。历史中的纪晓岚并非电视剧中的那位智者,他并非以正直闻名,反而是以狡猾机智、善于迎合皇帝为人所知。但电视剧中的纪晓岚,却被塑造成了一个捍卫百姓利益、充满智慧的谏臣形象。这种“写意的真实”,虽然偏离了历史的轨迹,却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某些政治智慧,既是对历史的再创造,也让观众对那个复杂的时代产生了更深的共鸣。
归根结底,影视剧中的历史人物塑造,常常并不忠于历史的真实面貌。编剧和导演所创造的“写意真实”,虽然脱离了历史的原貌,却成功地迎合了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生动。真正懂得历史的人,必定不会被那些表面上的英雄与恶人二分法所迷惑,而是能够透过这些角色,看到更为复杂的历史现象与政治智慧。正如那句古话所言:“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无论如何,这些改编作品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反思与启发,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一个时代的脉络和人物的多维度。
所以,面对历史的各种改编与演绎,我们无需一味苛责其不真实,而应当更宽容地看待这些创作背后的艺术性。毕竟,历史是流动的,而艺术也应在流动中得到升华。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这些剧集与人物中汲取智慧,在人生的舞台上,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