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有一位穿布衣的老人坚持要见您!无论我们如何劝说,他都不肯离开!”
“他是什么模样?”
“穿着破旧的布衫,脚踩青色布鞋,无论我们怎么劝都没用……”
“没关系,我去见他。”
深夜,这位老人突然出现,打破了毛主席心中深深的思虑,毛主席没想到他的一句话竟然能将整个局势扭转。
这位老人究竟是谁?为什么他在1935年5月某个夜晚突然出现?他的一句话,如何能够改变整个战局的走势?
1863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领四万精兵突入四川,在大渡河安顺场与清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结果以惨败告终,十万太平军在这里彻底覆灭。
到了1935年,毛泽东和红军正站在大渡河的河畔,眼前的河面风平浪静,但心中却掀起波涛,毛泽东心头思绪万千,甚至连手中的烟燃到了指尖也未曾察觉……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的领导地位得到了确认,随后,红军在乌江和金沙江的战役中逐渐恢复了士气,成功将即将崩溃的红军从死角中拉了回来。
难道历史会重演?长征已经历时八个月,红军忍受了草地的饥饿与艰难,走过了无数的崎岖山川。此刻,他们的生死存亡只取决于能否成功渡过大渡河。如果不能按计划顺利过河,那唯一的选择就是与国民党决一死战!
1935年5月末至6月初,中央红军成功渡过金沙江,随之进入了一片几乎没有敌人控制的区域,虽然国民党军紧追不舍,红军却凭借几场漂亮的反击战,士气逐渐回升。
然而,大渡河的渡口对两万多红军来说,无异于一条“天河”。如果能顺利渡过,胜利就在眼前;如果无法顺利过河,红军便必须迎接与国民党的生死决战!
蒋介石深知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困难,于是通过报纸、传单,广泛散布红军必败的消息,试图用舆论打压红军士气,将这次行动与石达开当年的惨败相联系。
然而,毛主席并未受其影响,反而作出坚定回应:“毛泽东绝不是第二个石达开!”
石达开当年虽然勇猛,却犯下了最致命的错误——在没有稳固根据地的情况下,盲目突围,导致最终的惨败。而如今的红军则在困境中越战越勇。
1862年9月,石达开率军制定了三路进攻、奇袭成都的战略计划,但因与洪秀全决裂,缺乏全局观,致使他低估了突围之路的艰难。
他三支队伍分别从云南、贵州和四川宜宾出发,途经山川、河流,宜宾到成都的路径也是困难重重,既要避开大凉山、峨眉山等地的险阻,又必须跨越湍急的大渡河。即便从西昌北上走小路,也无法避免过安顺场这段急流河段!
大路有居民区和军队供应,虽然目标较大;而小路虽然时效快,但地形险峻,石达开最终选择了冒险走小路,从安顺场突围成都。
然而,安顺场一到,石达开迎来了更大的考验。
1863年5月14日,石达开带领4万精锐抵达大渡河安顺场,准备强渡。然而,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在清兵防守空虚的情况下,他放松警惕,甚至因小妾的生子喜事而在河畔安营庆祝,导致三天时间的浪费。
三天后,清兵闻风而至,包围了石达开。石达开未能迅速行动,错失了最好的渡河时机。
随后的几次渡河行动,都因水流湍急失败,最终他只能向清军投降。
毛主席深知,历史的教训不可忽视。红军抵达大渡河的时间已经比石达开晚了半个月,汛期的水流变得更加湍急。红军虽然打了漂亮的几仗,但面对困难的渡河任务,仍然需要更加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1935年5月25日,强渡大渡河的号角已经吹响。17名勇士早早报名参加了“敢死队”,他们的任务艰巨——冒着枪林弹雨和湍急河水,率先突破河面。
刘伯承和聂荣臻也亲自站到一线,指挥队伍。
然而,河水湍急,船只有限,渡河的速度无法满足所有红军的需求。每只船只能容纳20人,来回一次至少要耗费一个小时,几万红军的渡河任务几乎让人绝望。
正当毛主席为渡河方案苦思冥想时,李富春,时任政治部主任,带来了一个关键的消息。
李富春在附近询问了一些村民,偶然碰到了一个90多岁的老秀才——宋大顺。
宋大顺不仅对大渡河的地形了如指掌,还亲历了石达开的失败,他带着丰富的经验,为毛主席提供了关键线索。
老秀才宋大顺虽然穿着朴素,言辞简洁,但他提供的信息却犹如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安顺场渡河绝无可能,但大渡河上游有一座泸定桥,可以尝试。”
毛主席立刻指挥刘伯承和聂荣臻,秘密调动部队,绕过敌人,急行军至160公里外的泸定桥。
蒋介石很快察觉到红军人数的异常,派遣川军两个旅去围堵,但红军已经抢占先机。
6月28日,大渡河下起了大雨,红四团按照计划向泸定桥推进,而川军则在雨中陷入困境。
红军利用恶劣的天气和河水的涨势,迅速完成了突围任务,抢占了泸定桥的西头。
泸定桥原本宽敞的桥面被拆掉了桥板,但红军依然靠着拼搏精神,在危险中完成了渡河任务。
杨成武带领的突击队员们,面对敌军密集的火力,毫不犹豫,奋勇前行,最终以血肉之躯为全军铺设了铁索桥,冲破了敌人的封锁。
晚上7点,所有的红军顺利渡过了泸定桥。毛主席感慨万千:“我不是石达开第二!”
红军的胜利不仅是勇气和毅力的体现,更是全体战士心中坚定信念的结晶。正如那句诗所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尽管长征充满艰辛与困苦,但只要有决心,再苦再难的路也能走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