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住新疆,清朝花费了巨额的开支,数字令人震惊:长达150年的时间里,清王朝为了守卫新疆,前后投入了4亿两白银。这一数据背后,反映的是清代的一项特别制度——协饷制度。最近,我在收集关于林则徐、左宗棠、邓廷桢等历史人物的资料时,偶然间发现了这一段历史记载。最初,我也难以相信这一数字,但随着深入阅读和了解,看到大量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个数据并非空穴来风,确实真实可信。
所谓“协饷”,就是协助发放银两的意思。在清代,许多省份由于财政困窘,无法支付军队和官员的薪俸,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采取了协饷制度。具体来说,就是让经济富裕的地方,如两江、闽浙、广东等地区,甚至海关和税关来支援那些财政困难的省份,帮助它们解决银两短缺的问题。因此,清代的协饷制度其实是通过富裕省份对贫困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来保持国家运转。
而在协饷之外,还有专饷和京饷等不同种类的款项。根据相关数据,清政府为了稳定新疆局势,从1760年到1911年间,专门为新疆拨发的协饷和专饷总额超过了4亿两白银。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数字并不包括清初时期康熙、雍正、乾隆早期为了平定西域地方割据势力所投入的巨额军费。
在康熙和雍正年间,为了平定准噶尔部叛乱,清朝数次出兵西北。这些开支加在一起,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在《圣武记》一书中,魏源详细记录了这些开支:“康熙、雍正年间,烽火连连,民间百姓疲惫,中国运送了大量的饷银,以便守住科布多、巴里坤等地,累积支出超过七千余万两。”到了乾隆二十年(1755年),为平定天山北路准噶尔叛乱以及南路和卓叛乱,清朝在四年间的军费支出高达三千三百多万两。这些费用加起来,清朝为了保住新疆,所花费的军费总额达到了1.1亿两。
从1760年开始,清王朝通过陕甘总督或直接划拨大量协饷和专饷给新疆的伊犁将军和其他地方官员,通常每年发放的协饷金额大约为三百多万两。直到1911年清朝灭亡,协饷制度才随之消失。在这150多年里,为了保住新疆,清朝所花费的协饷和专饷加起来,已达到4亿两以上。
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也为此投入了巨额军费。据史料记载,左宗棠为了平定西北、收复新疆,不仅要应对重重财政压力,还要筹集大批资金。在同治五年(1866年),左宗棠极力寻求解决西北的财政危机,他向各省和海关争取资金,每年协助甘肃的饷银金额达到480万两。从1874年开始,清政府陆续派出军队进入新疆,并且专门拨出银两,光是户部一次就发放了200万两作为西征的粮台资金。在左宗棠主持收复新疆的十年间,清朝每年在这项战役上的支出达到了600万两。
新疆设省后,清朝设立了甘肃新疆巡抚,每年为新疆拨发协饷大约300万两。此时,新疆隶属于陕甘总督管辖。1884年,清廷决定在新疆设立行省,并增设了甘肃新疆巡抚和甘肃新疆布政使两个职务。11月17日,刘锦棠被任命为甘肃新疆巡抚,魏光焘则成为新疆布政使。
根据这些数据来看,清朝为了保住新疆,究竟支出了多少白银,至今仍很难准确计算。可以想象,明朝当初为何放弃了嘉峪关以西的土地,也许正是由于不愿投入如此庞大的财政开支。而回顾更早的汉唐时期,为了西域的控制,也同样花费了巨额的银两。
从这些历史数据来看,清朝为了保卫新疆,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代价,甚至超过了4亿两的总支出。这一切表明,腐朽的清王朝比起其他朝代,在保持疆域完整性上还是显示了相当的远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