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事情脑补封神史》第5期:纣王迁都之谜
《封神演义》第一回中,成汤灭夏,登基为天子,定都亳(音bó)。这个亳被认为位于今天的河南偃师。然而,当纣王即位后,定都却在朝歌(音zhaoge,今河南鹤壁)。这引发了一个问题:是作者行文的上下出现了矛盾,还是纣王在即位后真正迁都了?实际上,两者都不是。
首先,作者的叙述并无矛盾,纣王并未进行迁都。亳与朝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事实上,商朝确实经历了迁都的过程,但并不是纣王,而是由前任统治者进行的。
一、商朝的迁都习惯
商朝时期,迁都似乎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商朝的祖先契开始,到成汤未得天下之前,十三代中竟有八次迁都。每一代几乎都经历一次全族大迁徙,除了最后一次定都南亳外,其余七次的具体位置无法考证。
正如我在第4期中提到的,成汤时期的确有三次迁都。虽然三个地方都以“亳”命名,但它们分别是南亳、北亳和西亳,且是三个不同的地方。南亳是成汤即位为商部落首领时的居所,有学者认为可能是今天的商丘高辛镇;北亳则是成汤伐夏之前会盟诸侯之地,有人认为是商丘蒙县;西亳是成汤推翻夏朝统治后的定都之地,可能位于今天的偃师。
二、商朝的“不省心”祖先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熟悉商朝的世系,以免被那些名字弄混。商朝世系从成汤开始,直到纣王(帝辛)。自成汤传至第十代中丁开始,商朝又开始了迁都的历史。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中丁将都城迁至“隞”。在《竹书纪年》中,这个地名被写作“嚣”,但实际上两个名字指代的是同一个地方。根据《帝王世纪》,中丁迁都的地点被认为是今天的河南郑州市区。
中丁去世后,继位的是外壬和河亶甲(中丁的弟弟)。外壬适应了隞地的生活,而河亶甲则不习惯,再次选择了迁都,这次迁至相都,今天的河南内黄。河亶甲的儿子祖乙继位后,又将都城迁至邢(《史记·殷本纪》),或称“耿”,有学者认为“耿”和“邢”指的是同一地区,而“庇”可能是指今天商丘永城的新桥乡。
随着时间推移,商朝不断变动其都城,直到南庚时期,迁都至奄,现今的位置被认为是山东曲阜。南庚之后,至盘庚时期,商朝经历了五次迁都,民众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终于,盘庚定都于北蒙,形成了后来的“殷都”,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殷墟。自此,商朝的都城稳定下来,直到纣王的灭国,已有773年历史。这段时间内,商朝再也没有进行过迁都。
三、朝歌并非新都
正如前文所述,商朝最终稳定了都城,定都殷。那朝歌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朝歌并非是商朝的新都,而是纣王的“别都”。这个名称,也是纣王所改的。《竹书纪年》记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据邯郸及沙丘,皆为离宫别馆。”这意味着,纣王在殷城基础上扩建了自己的宫殿,同时,将朝歌作为一个重要的别都。
朝歌的前身是武丁城,而武丁城的前身则是沬都。武丁定都于此,具体的迁都原因至今难以考证,但我们可以认为他未严格遵循“更不徙都”的祖训,甚至可能是通过将都城称为“别都”来避免祖训的约束。帝辛(纣王)继位后,也采用了这一做法,将朝歌作为自己的别都,并进行扩建,例如修建了著名的鹿台。由于朝歌山的存在,纣王便将城市更名为朝歌。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这句诗表达了朝歌在当时的繁华景象。纣王显然非常喜爱朝歌,他在朝歌的停留时间比在殷都还要长,以至于在位的后期,他可能一年也不回殷都一次。当周武王伐纣时,周军已攻至牧野,距离朝歌南七十里。然而,纣王却依然选择留在朝歌,直到他败北。
总之,纣王虽然将朝歌作为自己的别都,但殷都并未因此被废弃。直到纣王灭国,朝歌才彻底成为了废墟,而殷都则成为了“殷墟”。
——完——
文/王事情
我随意谈论各种话题,什么都不放过。想要深入探讨《封神演义》背后的历史和故事,计划写出许多期内容,持续很久很久……认真考证,轻松撰写。欢迎点赞、收藏、评论及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