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谈论西汉历史上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吕后。她在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眼中,几乎一直是一个备受批评的对象。人们普遍知晓她残忍杀害戚夫人,迫害刘氏家族后代,从而被定性为一个图谋篡位的乱臣贼子。然而,若我们深入了解其历史,便能发现吕后虽然存在过错,但她对汉朝的贡献远大于其过失。否则,刘邦临终时,也不会将汉朝的江山托付给她。
你也许会认为,刘邦把江山交给吕后完全是出于无奈。但事实上,当一个即将死去的帝王面临选择时,他往往能做出最理性的决策。刘邦如果真的像汉武帝一样,采取极端手段将吕后剔除,谁能奈何他呢?毕竟,作为临终之人,已无人能再威胁他。而刘邦之所以最终将江山交给吕后,显然是因为他认为吕后是唯一能够稳定汉朝、守护刘氏江山的合适人选。那么,为什么吕后是唯一的选择呢?
汉朝的隐患
刘邦在西汉建立后的第六年就去世了。我们知道,许多新兴的朝代,在刚建立时都带着深重的隐患,西汉亦不例外。刘邦的后半生,几乎是在不断扑灭这些隐患。尽管他竭尽全力,仍未能根除问题。到他去世时,西汉仍然面临着几颗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其中,最为突出的隐患有三:其一是由于分封制造成的强大王族势力;其二是刘邦留下的众多功臣,他们虽然有贡献,但对皇权的尊重并不深厚;其三则是匈奴的强大威胁。
首先,由于刘邦在建立西汉时采用了分封制,将大量土地分封给亲王,造成了王族势力过于庞大,后来的继任者很难驾驭。刘邦为了削弱异姓王的力量,将包括山东六国在内的地区都分封给了刘家兄弟,然而分封制的长期弊端,便是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亲王们与中央的关系日益疏远,容易成为内乱的根源。其次,西汉的开国功臣们,尤其是曾与刘邦一同经历过艰难岁月的老革命,虽然忠诚,但他们大多与刘邦有着深厚的私交,缺乏对皇权的敬畏之心,这使得他们的权力无法有效制衡。最后,匈奴的强大也使得西汉始终面临着外部威胁。冒顿单于领导下的匈奴,实力强大,曾在白登之战中让刘邦吃尽苦头,成了北方威胁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若匈奴一旦突破长城,长安作为帝国的首都将面临巨大的危险。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刘邦决定将江山交给吕后。
吕后的优势
为何是吕后,而不是其他人呢?有人可能会觉得,像清朝顺治皇帝一样,通过几个托孤大臣来稳定局势不行吗?然而,吕后具有其他人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吕氏家族的势力强大。在刘邦起家时,吕家就是最早的支持者之一,吕家在楚汉战争中屡次为刘邦提供帮助,因此在军队和政治中拥有重要影响力。如果让戚夫人和刘如意接管大权,恐怕一场政变就能将他们推翻。而吕后作为刘邦的结发妻子,不仅与这些开国功臣有着深厚的关系,还能在某些方面与他们抗衡,成为最适合的接班人。
此外,汉朝的政权结构本身就是家国一体,家事和国事紧密相连,几乎无法分开。因此,吕后继承刘邦家业的顺理成章,使得她在政治上有了天然的优势。她不仅能对刘氏诸侯王进行压制,而且在面对开国功臣时,也能凭借家族的威望得到尊重。正因如此,吕后在刘邦去世后的短时间内,能够掌握权力,而刘氏诸侯王则只能默默承受她的政治压制。
刘邦的防备
但你或许会问,刘邦难道就不怕吕后权力膨胀后会产生不正当的野心吗?毕竟权力的欲望常常随着权位的增加而不断膨胀。对此,刘邦早有防备。在他临终前的两个月,他召集了大臣进行了一次“白马之盟”,明确规定非刘家血统的人不得称王,未立有大功的不能封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刘家诸侯王的既得利益。白马之盟不仅确保了刘氏家族的统治地位,也巧妙地设立了两道屏障:一方面,吕后若要扩大家族势力,封王封侯的举动将触犯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底线,导致他们反击;另一方面,这些集团可以借助刘邦遗命的名义,遏制吕家的权力扩张。结果,吕家最终因为触犯这两条红线,遭遇了强烈的反击,被彻底从政治舞台上清除。
从这一点来看,刘邦的深谋远虑和对权力的精确把控,可见一斑。正因为他能未雨绸缪,设置了多重防线,最终西汉的江山得以延续,吕后虽有过错,却未能动摇刘家江山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