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将领毛文龙的部队中,虽然不少武将英勇善战,但被历史称为“毛家四将”的,实际上并不是唯一的四位大将。在投降清朝的众多藩王中,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位东江旧部更是位列其中。那为何这些战斗力强悍的军队在面对自家同胞时能奋力作战,而对抗清军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呢?让我们通过历史的镜头一探究竟。
一、最初的“四协大将”
皮岛的兵将被称为“毛家军”,他们几乎都是毛文龙的亲信。毛文龙在袁崇焕手下丧命之后,这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队伍变得无法掌控,既难以归顺明廷,也不服袁崇焕的指挥。1629年6月,袁崇焕对东江军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史书记载:“分东江兵二万八千人为四协,副总兵毛承禄、中军徐敷奏、游击刘兴祚、副总兵陈继盛各领之;东江诸务,属继盛暂领之。”这四协将领,其实便是毛文龙手下的四大主要力量。
毛承禄是毛文龙的养子,陈继盛与参将沈世奎的女儿是毛文龙的妾,这使得他们属于“毛家派系”。刘兴祚则属于“皮岛新派”,是孙承宗派来的军官。《朝鲜李朝实录》曾记载:“袁经略送牌于陈中军,使之权察军务,而以刘海副之。”这表明,陈继盛因其军中的威望被袁崇焕看中,但他性格软弱,“外来户”刘兴祚则更具霸气,往往凌驾于陈继盛之上。毛文龙死后,士兵几乎发生了叛变,正是刘兴祚的干预平息了这场危机。
二、“四将恩怨”
为了平衡两派之间的矛盾,1629年7月,袁崇焕将刘兴祚调到宁远,而让刘兴祚的弟弟刘兴治接替其领导“西协”。然而,这一策略无疑为后来的“刘兴治之乱”埋下了隐患。11月,袁崇焕得知后金皇太极进兵京师,立即调刘兴祚前往山海关。
1629年12月,崇祯帝在后金的反间计中失策,袁崇焕被捕,孙承宗接管山海关防务。在后金进攻永平时,孙承宗将800人调给刘兴祚驻守。皇太极派出大军追击,最终刘兴祚被捕并处死。刘兴治在哥哥死后,利用丧事的机会将陈继盛等11位重要将领杀害,从而导致了东江军内部的彻底混乱。
朝廷急派参将黄龙稳住皮岛的局势,但很快,刘兴治再次发动叛乱。沈世奎在家人被杀后带领部队杀死刘兴治。沈世奎随即谋取黄龙的位置,黄龙被囚禁,尚可喜则带兵前来将黄龙救回。最终,沈世奎失势退守海岛,这为其将来复仇埋下了伏笔。
三、初代皮岛四将
更有意思的是,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原本都是毛文龙的“养孙”。他们之中孔有德、耿仲明不堪东江动乱的局势,纷纷投奔山东巡抚孙元化。1629年,皇太极攻打大凌河时,孙元化命孔有德率领800人支援。尽管没有军饷和补给,孔有德仍苦苦推进,在途中多次与地方官发生冲突,最终起兵叛乱。孔有德带领军队迅速攻占多个城池,最终在24天内打回登州。
然而,登州城内有东江主帅黄龙的家属,孔有德为报仇,将他们全部杀害。明廷派出重兵围剿登州,孔有德、耿仲明寡不敌众,最终从旅顺突围并投降清朝。在清军的接应下,孔有德和耿仲明成功会师,为清军带来精锐部队和大量战略物资。
四、毛家四将的末路
投降清朝后,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和沈志祥被封为新的“毛家四将”,成为清朝的先锋大将。天聪八年,他们跟随皇太极征战蒙古,崇德元年进军朝鲜,崇德六年参与京州围城战;顺治元年,在山海关与吴三桂联手大败李自成的农民军,随后展开了南方的追击。
顺治六年,孔有德被封为定南王,负责征讨广西;耿仲明被封为靖南王,尚可喜则被任命为平南王进军广东。孔有德在平定广西后驻守,南明军攻破桂林时,他选择自尽。耿仲明、尚可喜则继续南征,最终与吴三桂共同形成了后来的“三藩割据”。
三藩之乱爆发时,尚可喜被亲生儿子囚禁,并于同年10月病逝。
白羽点评:动荡的局势成就了东江旧部“毛家四将”的崛起,这群人以“孔、耿、尚、沈”四位为首,先后叛明降金,为清朝建立汉人官员的典范。然而,尽管他们凭借局势加官进爵,享尽荣华,但这些人终究未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无论是功勋卓著,还是封侯拜王,他们最终都未能善终,令人感叹命运的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