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刘备手下有五位著名的虎将,他们分别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和黄忠;孙权的五虎将是甘宁、吕蒙、黄盖、周泰和太史慈(这个归属尚有争议,这只是个人看法);而曹操麾下则有着赫赫有名的五子良将。五子良将这一称谓来源于陈寿的《三国志》,他将张辽、乐进、于禁、徐晃和张郃并列为一组。这五位武将是曹魏集团中最杰出的外姓将领,尽管其中有三人是降将(张辽、徐晃、张郃),但最可惜的莫过于张郃——虽有非凡的武艺,却未能得到应有的重用。
古代的武将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武力值极高的单挑高手,如吕布、典韦等,另一类则是统兵作战的高手,像关羽、张辽、周瑜等人。后一类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个人天赋、后天的努力以及高位与权力的支持。张郃正属于后者,他的军事生涯初期较为平淡,仅仅是一个武将,但随着汉中之战的爆发,他展现出了卓越的指挥才能。这使得他在后期成为了一位智勇双全的综合型武将。然而,正当张郃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时,却未能得到曹操的重用,这实在令人惋惜。
张郃,生年不详,字儁乂,来自河间郡鄚县。他在年轻时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后来投奔袁绍,并成为宁国中郎将。他在官渡之战中表现出色,特别是在曹操袭击乌巢时,袁绍命令张郃率军袭击曹操的大营,张郃提出应当先救乌巢,确保粮草安全,但这一提议却被袁绍拒绝。当张郃得知乌巢已被完全摧毁,而曹操的大营并未成功攻下,且自己被郭图陷害,他和高览决定投降曹操。实际上,张郃选择投降的原因,或许是因为他在汝颖文化士人与冀州豪强大族之间的矛盾。乌巢被烧后,张郃意识到袁绍已经注定败北,他决定投向曹操,以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最终曹操任命他为偏将军。
在五子良将中,张郃是最后一个投降曹操的,因此他的资历和资格相对较浅,但他也是综合能力最强的一个。于禁和徐晃以统兵作战闻名,张辽和乐进则以骁勇善战著称。然而,论起综合素质,张郃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他不仅在勇猛上超越于禁与徐晃,在统兵作战上也不逊色于张辽和乐进。在《三国演义》中,张郃往往是被描写成张飞和赵云的配角,晚年虽然取得了不少成就,却也没能逃脱战死的命运。而在正史中,张郃的境遇更为悲催,在五子良将中,他的官职地位是最低的。张郃于公元200年投降曹操,比张辽晚了一年。尽管如此,刘备和诸葛亮对张郃都非常看重。夏侯渊被杀时,刘备曾感慨:“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意思是,夏侯渊被杀却没有杀张郃,实在毫无意义。
投降曹操后的张郃几乎参与了曹操北方统一的所有战争,足迹遍布各个战场。他攻占了邺城,并随曹操征伐袁谭,在攻打雍奴时取得了胜利。后来,他随张辽一同征讨乌桓,成功击溃敌军,斩杀了包括蹋顿在内的十几名敌将,俘虏了二十多万敌军,最终平定了乌桓,彻底清除了袁氏残余势力。张郃因此升任平狄将军。在渭南击败关中联军后,张郃辅佐夏侯渊镇守长安,成功击退了马超和韩遂的进攻,并与夏侯渊一起西征,征讨了鄜城的贼寇梁兴及武都一带的氐族叛军。
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张鲁,途中遇到氐族的阻击,曹操便派张郃率五千步兵讨伐梁兴和氐族首领窦茂的部队。张郃一路披荆斩棘,最终达到阳平关。同年十一月,张鲁投降,汉中得以平定,张郃也因此升任荡寇将军,这一职位原本属于张辽。
在巴西之战中,刘备派遣张飞为巴西太守,以抗衡张郃。张郃与张飞在宕渠激烈对峙五十余日,未分胜负。然而,由于副将王平投降,张飞带领精兵突袭张郃,导致张郃大败,只带着十余人逃回南郑。随即,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张郃和郭淮退守阳平关。此时,张郃被军中推举为主帅,这说明当时他已经是军中的核心人物。随后,曹操亲自指挥进攻汉中,但未能取胜,最终撤回了部队,张郃继续驻守陈仓。
汉中之战后,曹操终于授予张郃假节之权,他成为五子良将中最后一个拥有“假节”的将领。曹丕即位后,张郃被晋升为左将军,并封为都乡侯。此后,张郃率军南征,与东吴作战,并驻守荆州。尽管张郃经历了无数的征战,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但始终未能获得足够的信任与重用,他的官职和实际权力始终未能与他的能力相匹配。最终,尽管他在许多战役中表现出色,依然未能得到独立指挥的机会。张郃的军旅生涯多是作为副手,始终在主帅的压制下行动。
五子良将中,张辽在222年病逝,乐进在218年去世,于禁于221年自杀,徐晃则在227年被孟达射杀。虽然张辽和乐进在战场上有所建树,但张郃却始终凭借实际战功,稳居一线。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张郃回到关中作战,在街亭一战中,他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成功挫败了诸葛亮的进攻,打破了蜀军的战略计划,使得蜀军不得不撤退。这场战斗为张郃赢得了极高的评价,也奠定了他在三国名将中的地位。
在随后的岁月里,张郃多次成功抗击诸葛亮的北伐,并被升任为征西将军。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不听张郃的建议,命令张郃追击蜀军,最终张郃在追击过程中中箭身亡,享年五十七岁,谥号“壮侯”。张郃的死,令曹叡深感惋惜,称:“蜀未平而张郃却战死,太可惜了”。陈寿评价张郃道:“识变数,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张郃尽管最终获得了较高的职务,但在实际战斗中始终未能独立指挥,直到他去世后,曹魏才意识到他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