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带领着他的精锐部队,义无反顾地出征东吴,但却没能预料到东吴的火攻策略,导致他的军队遭遇惨重的失败,元气大伤。战败的消息传至洛阳后,魏国的文帝曹丕对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摇头叹息,认为刘备根本不懂兵法,因此才会落得如此下场。
尽管刘备在这次征战中存在不少问题,但如果说他完全不懂兵法,未免太过苛刻了。曹丕的批评显然带有个人情绪,太过主观,未必完全公正。
那么,曹丕自己呢?他又有何资格嘲笑刘备呢?事实上,曹丕一生中亲自指挥的三场大战似乎都未曾取得过一次胜利,反而是一次次的失利,远不如他父亲曹操那般具有战略眼光与军事智慧。
错失战机
公元219年,孙权趁着刘备与诸葛亮外出征战之机,派遣吕蒙率大军偷袭荆州。面对东吴与魏国两方势力的夹击,关羽虽勇猛过人,但终究敌不过人数的劣势,最终被吕蒙斩杀,荆州也因此被东吴占领。
孙权心中盘算得极为清楚,他深知此次偷袭必定会彻底破坏孙刘联盟,刘备必然会将他视作死敌,届时必定会派遣大军进行报复。此时的蜀军势如破竹,东吴根本没有能力与其正面交锋。而且,孙权占领荆州后,魏国必定会将其视为眼中钉,届时东吴将在魏蜀两国夹击下彻底覆灭。
为了化解这一危机,孙权决定暂时屈服,向魏国表示投降。通过这一手,他不仅能暂时避免魏国的敌意,还能在刘备出兵讨伐时,借助魏国的力量进行反击,一举两得。
而魏国的谋士刘晔却看得极为清楚,他不断劝谏曹丕,应当趁东吴大部分兵力仍在荆州时,迅速派兵南下,直捣江东,彻底消灭东吴在荆州的驻军。这样一来,东吴将无力反击,蜀汉刘备也会陷入困境,魏国一举掌握中原霸权。
如果曹操仍在世,或许这个计划会顺利实施。然而,曹丕却因面子问题,始终未能听从刘晔的劝告。他认为,东吴既然已经投降,魏国应展现宽容,不应趁人之危背后下手。曹丕的顾虑或许有道理,但在此时却显得过于软弱,错失了绝佳的时机。
一意孤行
夷陵之战之后,曹丕一直在等待孙权派遣人质表示诚意,但东吴不仅未派人质,甚至对投降的事避而不谈,这让曹丕心生愤怒。他随即决定派遣三路大军,直指东吴,打算彻底瓦解东吴的势力。
然而,之前为主战派的谋士刘晔对此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东吴刚刚经历了夷陵之战的胜利,气势正盛,此时贸然与其正面交锋,极有可能会导致失败。可曹丕一向固执己见,毫不理会刘晔的建议,依旧一意孤行,派遣了魏国的精锐部队,甚至亲自驻守宛城,以便随时增援前线。
东吴方面得知曹军即将来袭,并未慌乱,因为此前的胜利让东吴士气高涨,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应对魏国的强大军队。孙权命令孙盛带领一万士兵,在州上修建防线,准备随时迎战。
很快,曹军发现东吴的防备情况,张郃率大军攻击孙盛,试图切断东吴的援兵。孙盛毫无准备,面对张郃的强兵,迅速被迫撤退。曹军成功占领了东吴的水上围坞,切断了他们与朱然的联系。之后,东吴继续派遣其他大将进行增援,但均以失败告终。幸好朱然顽强抵抗,守城长达六个月之久,最终迫使曹军因无法继续进攻而撤退,曹丕的进攻再次失败。
再度大败
曹丕此次败北,虽心有不甘,但并未急于发起第二次进攻,而是回到朝中修养,并下令加强水战训练,整修战船,为未来的战斗做准备。
孙权则始终保持警惕,担心曹丕不会轻易放弃,得知曹军再次出征后,他感到极为紧张。东吴的大将徐盛提议沿江设下疑城,迷惑曹军,防止他们轻举妄动。这个计策起到了良好效果,曹丕对沿途设置的疑城产生了疑虑,最终决定撤军。
然而,曹丕并未放弃,他再次筹划进攻,并于第二年八月再次出征东吴。这次,天公作弄,江水因寒冷天气结冰,战船无法使用。曹丕看到冰封的江面,不得不下令撤兵,最终错失了再次进攻的机会。
结语
曹丕作为魏国的君主,政治上的能力毋庸置疑,他的治国之策改善了百姓的生活,给魏国带来了稳定。但作为军事指挥官,他的表现却显得力不从心,既没有父亲曹操那样的果敢决断,也比不上孙权的灵活应变,最终导致魏国错失多次统一中原的机会。如果他能多活几年,也许魏国的命运会有所不同,曹家也可能会避免司马氏的篡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