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这是古人对于官职更替规律的总结,意思是,历代的官职制度虽然长期稳定,但每个职位都有任期,且仅限于本人,不可传给子孙。然而,清朝打破了这一传统,在一些特殊职位上实施“世袭官”制度。
“世袭官”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御史的文章中,可能许多读者对此并不熟悉。接下来,我们通过相关史料来探讨一下这一制度的内容。
第一个:散秩大臣
散秩大臣是八旗中高级的武职,隶属于侍卫处。这个机构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侍卫处下设的职务有领侍卫内大臣、内大臣、散秩大臣以及各种侍卫等。《清朝通典》对散秩大臣的选拔有明确记载:“散秩大臣由特恩简授,无定额,其勋旧后裔世袭者以次承袭。”而《大清会典事例》则进一步说明:“散秩大臣,无定员,由特恩补授。”散秩大臣与其他侍卫职务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不设定员数,且往往是为了照顾有功勋的旧臣后裔,使他们能够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只有当勋旧后裔不足时,才会从宗室或者贵族中选拔散秩大臣,然而这些选出来的人并不具备世袭资格。
第二个:定边左副将军
提到“副将军”这一官职时,人们往往认为它的职位不如“将军”高,但在定边左副将军的例子中,这种看法并不完全准确。定边左副将军的职务并不是简单的副职,而是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值得一提的是,定边左副将军最早是由策凌担任的。策凌是雍正朝时期的著名将领,雍正九年,他在和通泊遭遇大败,导致清军损失惨重。然而,雍正十年,他带领军队反击准噶尔部并成功取胜,为清朝在西北的防线稳固立下赫赫战功。为了巩固西北边防,雍正十一年特设定边左副将军一职并授予策凌。
定边左副将军的驻地在乌里雅苏台,因此该职位又被称为“乌里雅苏台将军”,其品级与伊犁将军相当,秩正一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职位自策凌家族首任后就成为了世袭官,直到策凌家族后继无人,才有其他贵族才得以继任。
尽管定边左副将军的世袭性质有些模糊,但如果策凌的后代像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家族一样代代有人,定边左副将军有可能成为策凌家族的世袭官。
第三个:世管佐领
在八旗制度中,牛录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而牛录的首领便是佐领。佐领原本属于正四品武职,但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存在:在所有佐领中,有70%以上的佐领是具有世袭性质的。清朝入关之前,后金政权便实施八旗分封制,除了分封宗室王公为旗主、领主外,对一些有功的异姓也进行分封。尤其是归附后金的各部首领,这些首领带领本部落归附后,被编为牛录,牛录也划归其原本的首领名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异姓大臣在大清建立初期获得分封,且这些牛录也是世代统领的,例如弘毅公额亦都所领的牛录,后来成为了钮钴禄氏家族世袭的部分牛录。因此,这些牛录的首领便被称为“世管佐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到了康熙时期,钮钴禄氏家族所拥有的世袭佐领数量不断增加。到了乾隆后期,八旗中约有855个佐领是世袭的,占总佐领数的73%。
第四个:正一真人
“正一真人”是朝廷授予道教首领的封号,明清时期尤其具有重要地位。龙虎山一直是道教的圣地,而张天师更是道教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时,龙虎山的张正朝奉旨入朝觐见,太祖朱元璋便赐予其“正一真人”的封号。该职务秩位为二品,并且是世袭的。
清朝延续了这一做法,但在乾隆时期,佛教的地位逐渐超越了道教,乾隆帝也对佛教尤为推崇。尽管如此,乾隆依旧维持了正一真人职务的二品地位,并规定其永远世袭。与一般官职不同,正一真人的世袭是通过师徒传承,而非家族继承。尽管正一真人不直接参与政治事务,但作为道教的象征,他同样享有朝廷的俸禄。
总的来说,清朝的“世袭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官职更替规律,为一些有功勋的家族和宗室后裔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职位,体现了清朝对武功、道德和宗教力量的特殊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