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局动荡不安,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权,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强征徭役和兵役的战争加剧了百姓的痛苦。与此同时,地方豪族和贵族之间的土地兼并愈发严重,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尸体遍布乡野,民众疾苦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张角趁机发动起义,其势力扩张迅速,甚至令东汉政权感到震惊。为了平息起义,汉朝加大了地方的权力,导致后期军阀割据的局面愈加严重。在众多军阀中,袁绍和曹操都心怀雄图,希望能够统一北方,继而南下,最终一统全国。
自从18路诸侯讨董联盟失败后,北方先后发生了两场关键战役。第一次,号称“四世三公”的袁绍猛烈进攻公孙瓒,结果可想而知,公孙瓒被袁绍彻底击败,袁绍因此雄踞青幽和冀四州,成为北方的超级大佬。第二次战役是曹操攻打吕布,曹操毫不费力地解决了这个“小霸王”,并成功占据了兖豫徐司四州。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后,袁绍与曹操分别怀揣着统一北方的梦想,准备开始一场政治斗争。
曹操与袁绍在未成名之前,都曾是大将军何进的门下旧部,且二人都怀有改革之志。大将军何进死后,曹操矫诏联合18路诸侯推举袁绍为盟主,彼时两人的关系亲如兄弟。然而,联盟解散后,两人各自忙于扫清地盘上的威胁,一时间相安无事。但随着两方势力接壤,矛盾逐渐浮出水面。两人之间真正的冲突爆发还需要一个能够为双方提供“借口”的导火索,而这个导火索便是刘备。刘备一直志在恢复汉室,因三观不合,他便联合董成策划了“衣带诏”事件。
衣带诏事件公开后,曹操首先灭了董成全家,并紧接着对刘备进行打击。在曹操的压力下,刘备不得不逃亡,跑到了袁绍旗下,开始怂恿袁绍进攻曹操。虽然刘备的怂恿作用不小,但实际上,田丰的劝说也对袁绍决定出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袁绍派兵进攻曹军黄河一线,企图趁刘备守住沛县时,从侧翼夹击曹操。可惜,刘备的徐州军实力太弱,未能有效防守,迅速被曹操击败。曹操回援黄河后,袁绍的计划也就此破产。
两国彻底决裂之后,矛盾进一步加剧。公元200年,袁绍正式发布讨贼檄文,向曹操宣战。在檄文中,袁绍猛烈批评了曹操种种“恶行”,尤其是曹操设立的两个财政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2月,袁绍派大军进军黎阳,试图过河与曹军主力决战。他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的要塞,为主力渡河铺路。曹操接到情报后,亲自率军北上,解救白马。在谋士荀攸的建议下,曹操派遣张辽和关羽为先锋,发动奇袭,成功斩杀颜良。接着,曹操利用金银财物诱使袁军中计,致使袁绍另一名大将文丑也被斩杀。这两位将领的死严重打击了袁绍军的士气。
尽管袁绍损失了两员大将,但他依然兵力充足,形势上依然占优。7月,袁绍进军阳武,8月到达官渡,与曹操展开对峙。9月,曹操几次进攻袁绍都未能成功,开始采取避战策略。袁绍则主动出击,但曹操及时识破了袁绍的战略,双方僵持不下。10月,荀攸再次为曹操献计,提议偷袭袁军粮草。袁绍的谋士沮授也提出类似的战略,但袁绍未采纳。就在此时,许攸投奔曹操,并带来了袁绍军粮草调动的情报。曹操随即派遣5000精兵奇袭乌巢,袁绍的粮草遭遇重创。袁绍急忙命人猛攻曹操大营,并派遣援军。但曹操的猛将乐进成功斩杀了袁绍的援军指挥官淳于琼,袁军士气崩溃,张郃、高览等将领纷纷投降曹操。
虽然袁绍一度尝试拖延时间,采取战略防御,但许攸的“线报”使得曹操得以占得先机。如果没有许攸的背叛,袁绍或许能够拖延更长时间。然而,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带着仅有的800骑兵返回河北,重新休养生息。尽管他凭借家底还能重整旗鼓,但他已经失去了与曹操争天下的机会。不到两年,袁绍便去世,历史上他被视为一个无能多疑的官二代,2000年来,这一标签几乎无人能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