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终于迎来了大结局,田建赤裸上身,献出玉玺,以乞降保田氏平安的场景,象征着漫长的剧情走向了终点。这部剧的焦点早已显而易见——大秦统一了天下。然而,当真正看到这一集时,心中依然忍不住涌起无尽的感慨。秦始皇的一生,实在不容易。
秦始皇出生时,父亲作为秦国王孙,沦为赵国的人质。三岁那年,父亲抛下他与母亲,独自回到秦国。嬴政与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在赵国的日子,每天都充满着生死威胁。六年后,九岁时,他才首次见到自己的父亲和爷爷。九岁之前的经历,嬴政的命运可谓充满了曲折与不幸。然而,自从回到秦国后,嬴政的人生开始迅速改变。吕不韦精心策划,等待嬴政登上王位的那一刻。
然而,13岁的嬴政登基时,却无法预见自己最终的结局竟然会败给吕不韦。这位曾为他铺路的恩人,最终将嬴政的局面拉向了一个不可逆转的方向。吕不韦为嬴政付出了太多,而嬴政却忽视了许多背后的隐患和责任。
(01)受限的前半生
《大秦赋》中,剧集大量篇幅聚焦于吕不韦、赵姬和嫪毐之间的恩怨情仇,这些情感纠葛的戏份实则影响了吕不韦谋略的全面展现。吕不韦的心机和筹谋确实深远,尤其是他投资异人的决策,堪称一次大胆的冒险,稍有差池便会一无所获。
嬴政出生时,秦国正处在秦昭襄王的统治下。秦昭襄王是秦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君主之一,长达56年的统治期间,秦国屡经波折,前太子早逝,而安国君因楚系势力的助力,最终成为太子。这个原本并不具备继位希望的安国君,如今却在太子之位上站稳了脚跟。
吕不韦的眼光独到,他选择了异人,这位当时还很不起眼的安国君之子,作为他未来的投资对象。吕不韦明确知道,若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异人才有可能继承王位,最终让嬴政顺利登上帝位。在嬴政还很懵懂的时候,一切便已悄然安排。
吕不韦的谋划,既冒险又稳妥,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华阳夫人所代表的楚系力量,二是秦国独特的王位传承制度。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与楚系的关系,成功将异人扶上了太子之位,也因此确保了嬴政继位的可能性。秦国的继位制度,在历史的波折中逐渐成熟,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但它为嬴政日后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嬴政回到咸阳后,继位迅速得到确认,这一切都得益于秦国建立起来的稳定继承制度。嬴政的爷爷迅速去世,异人继位,但最终也死于短短三年内。嬴政从赵国那个无依无靠的小男孩,成长为天下第一强国秦国的王,完成了人生的巨大转折。
但这并不意味着嬴政的挑战结束了。虽然登基,但没亲政的秦始皇几乎没有权力。直到夏太后去世,弟弟成蛟叛逃,赵太后和嫪毐的丑闻曝光,嬴政抓住了机会,一举打败了赵太后与吕不韦的势力,亲政后完全掌控了权力。
(02)伟大的秦始皇
当嬴政最终完全掌握了政权,他开启了伟大的事业,旨在通过实际行动证明,在没有曾经压制自己的人物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取得成功。秦始皇的成就不容忽视,他成功地打败了六国,统一了天下,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他还自封为“皇帝”,这意味着他认为自己的功绩超过了三皇五帝。
然而,即使秦始皇再怎么强大,他依然无法逃脱时间的无情打击。随着年岁渐长,他开始意识到,自己需要选择继承人。这个过程原本应该简单,但秦始皇心中的困惑却导致了一场不小的混乱。随着对术士们的失望,秦始皇大为震怒,最终将他们全部杀害。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秦始皇的内心发生了变化。他开始思考是否该废长立幼,这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危险的举动,意味着他放松了对继承制度的严格控制。历史上多次出现过废长立幼的案例,但这些往往引发了大规模的血腥冲突。秦始皇显然低估了这一点,最终因自己的不决和选择失误,导致了秦朝的覆灭。
(03)秦始皇的致命失误
胡亥最终登基,并非仅仅依赖运气。在秦始皇的最后一次巡游中,他带上了胡亥,这一行为暗示着他开始认真考虑接班人的问题。扶苏本应是合法的继承人,但由于秦始皇内心的纠结和长期未能作出决定,最终让胡亥趁机上位。
扶苏的楚系背景让秦始皇心生顾虑,因此他迟迟未能确定扶苏为太子。最终,在秦始皇的最后决定中,选择了胡亥,但为时已晚。赵高的操控,让胡亥得以迅速登基,并最终导致扶苏被毒死。
嬴政虽然一生坎坷,但凭借不屈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最终缔造了秦朝的强大。然而,秦始皇犯下了一个几乎所有男性君主都会犯的错误——亲情和继承的决断失误。胡亥虽然是秦始皇的亲生儿子,但他实在无能,而赵高的权力操控使得秦朝在短短三年内彻底崩溃,不仅统一天下的伟大梦想被破坏,连秦国自身的疆土也未能保住,最终秦朝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
如果秦始皇早早决定继承人,或许一切会有所不同。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与我们交流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