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定都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从一位贫苦的百姓到登上帝位,朱元璋的奋斗历程无疑是励志的典范。然而,尽管如此,朱元璋依然感到不满足,因为北方的元朝政权仍然存在。
在这一年七月,朱元璋决定带领大军北上,他指挥军队分成数路,快速推进,仅仅一个月,便逼近了元大都。元顺帝意识到大势已去,急忙带着三公、后妃以及皇太子等人逃出了大都。元顺帝经居庸关逃往上都。这一举动意味着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彻底终结,而明朝取得了长城以南的领土,幽云十六州也重新回到了明朝的手中,意味着明朝稳固了中原的政权。
然而,尽管元朝的统治在中原结束,逃至北方的元廷却建立了北元政权,这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为了消除北方的威胁,他多次发动北伐,最终消灭了北元政权,赢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随着天下局势的稳定,朱元璋并没有停下手中的事务。他心中有一个远大的愿景——让朱家永远掌握江山。考虑到北方政权的威胁,朱元璋认为南京并非理想的都城,因此萌生了迁都的念头,而这一想法恰好与太子朱标的看法一致。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也是朱元璋钦定的唯一接班人。为了选择合适的都城,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四年派朱标前往北方考察洛阳和西安两个城市。
朱标经过仔细比较后,最终向朱元璋建议迁都应选西安。然而,令人痛惜的是,朱标在返回京城后突然生病,不久便去世。这一打击令朱元璋深感痛苦,无法再集中精力考虑迁都的问题,而眼前最急需处理的任务则是重新选择接班人。
尽管朱元璋有26个儿子,他为何仍然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呢?史书中的一句话揭示了其中的奥秘。
朱元璋的嫡长子情结
朱元璋的早年经历极为艰辛,他曾做过佃农、放牛、乞讨,也曾当过和尚。这样丰富而悲惨的经历使得他在内心深处产生了底层百姓特有的情感,尤其体现在对嫡长子的重视。嫡长子是指在古代宗法制下,由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他通常是家族的首要继承人。朱标便是朱元璋与正妻马氏所生的长子,早在朱标出生之初,朱元璋便确定了他将是唯一的继承人。在朱元璋登上皇位后,他继续表现出对嫡长子的偏爱,先是册封朱标为世子,继而又将他立为太子。
朱标也确实表现出了成为皇帝的潜质,他在朱元璋晚年为父亲提供了极大的支持,是他最信赖的助手之一。许多有多个儿子的皇帝并未像朱元璋那样与嫡长子相处得如此和谐,这也体现了朱元璋在培养接班人方面的明智之举。回顾历史,清朝的传位制度就显得相对混乱,特别是康熙之后的九子夺嫡,给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未放松警惕,因为皇帝一职是终身制,他始终明确宣告朱标是接班人,但这个决策最终只能在他去世后才生效。遗憾的是,朱标在朱元璋去世之前未能熬过病痛,最终早逝。
燕王朱棣的尴尬境地
朱标死后,朝廷震动。幸运的是,朱元璋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威望依然未曾衰退,子嗣们也都未敢轻举妄动。在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看到朱棣被描绘成英明的王者,甚至认为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准备让他继位。然而,翻阅史籍,我们可以发现,朱元璋从未考虑过立朱棣为太子。
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虽然深受宠爱,但从各方面来说,他并不占优势。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以及三子晋王朱棡都还在世,按朱元璋推崇的嫡长子继承制来看,朱樉和朱棡更有资格继位。实际上,朱元璋并没有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忽视秦王和晋王的能力,他们也曾在父王面前受到过重用。
朱允炆的血统优势
朱元璋晚年时已有六十多岁,朱标去世时,他的孙子们也已经不少成年的。按照血统来看,最有继位资格的,当然是朱标的儿子。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逝,只有次子朱允炆成为朱标的长子。
因此,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这一举动并没有令人意外。关于朱元璋为何选择朱允炆作为继承人,史书记载了一句话:“而诚纯孝,故不念我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朱允炆非常孝顺,难道他不考虑我吗?这句话并非仅仅是安慰,而是表达了朱元璋要立朱允炆为继承人的决心。
朱元璋虽然有很多孙子,但他更注重血统与性格的契合。朱允炆继位后,他继承了朱标的宽厚政策,甚至请求修订《大明律》中的苛刻条文,深得民心。然而,朱元璋未曾预料到,权力的改变使得朱允炆急于从叔叔朱棣手中夺回权力,最终引发了朱棣的反叛,失去了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