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唐代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内乱,发生在唐玄宗末年和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这场战争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起,二人背叛了唐朝的统治,成为这场战争的主导人物,因此这场战争被称为“安史之乱”。该事件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也给唐朝的国家力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得大量人口丧失,国力大幅度衰退。由于叛乱爆发在唐玄宗的天宝年间,历史上还常称其为“天宝之乱”。
在战争初期,叛军占据了上风,取得了若干重要的胜利。然而,随着安禄山和史思明这两位叛军首领相继被自己的儿子所杀,叛军的实力也受到了极大削弱。这不禁让人疑问,为什么这两位首领会被亲生儿子所杀呢?
一、安禄山
安禄山出生于西域的康国,父亲早逝,母亲阿史德氏改嫁给了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的兄长安延偃,并从此改姓安氏。安禄山从小精通六种西域语言。开元初年,安禄山逃离突厥,成为幽州(即范阳)的都督张守珪的部下,并被张守珪收养为义子。
由于安禄山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多次立下战功,他迅速得到了晋升,担任了平卢军兵马使、营州都督等职务。天宝年间,在义父张守珪的推荐下,安禄山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并因此迅速崭露头角,兼任了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的节度使,封为东平郡王,负责镇守东北地区。
然而,安禄山的野心越来越大。天宝十四年(755年),他以清除宰相杨国忠为名,发动了反叛,迅速攻占了两京。尽管他成功占领了长安,但安禄山并没有继续进攻,而是停了下来。此后,他因身体不适而变得暴躁易怒,动辄对下属进行严厉惩罚。甚至连自己忠诚的大臣严庄也未能幸免,经常被他鞭打。
严庄因而决定采取行动,密谋将安禄山除掉。他通过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引诱安禄山进入圈套,借机让阉人李猪儿亲手刺杀了安禄山。在安禄山死后,严庄迅速宣布安庆绪继位,并称安禄山为太上皇。安庆绪沉迷酒色,完全失去了治军能力,任何决策都依赖严庄的意见。
然而,安庆绪并未能稳定叛军的局势,反而在战争形势不利时被迫撤退。最终,在乾元二年(759年),安庆绪被部将史思明所杀,年仅二十七岁,谥号“剌”,此时的安庆绪可谓是被严庄推向了死亡的深渊。
二、史思明
史思明出身于西域的史国,长相普通,但同样精通多种西域语言。天宝初年,史思明也因战功被提拔,担任了平卢军知事,并辅佐安禄山征讨奚族和契丹。由于屡立战功,他被升任为平卢军兵马使。
安史之乱爆发后,史思明首先被任命为河北的节度使,并在河北一带指挥作战。虽然几度遭到唐军的反击,但史思明依然坚持坚守,并最终自立为“大圣周王”,年号“应天”。然而,这一时期的史思明,却展现出越来越多的猜忌和暴虐的本性。对于不顺心的人,他动辄就进行大规模的杀戮,导致部下人心惶惶,生死无常。
在史思明的多个儿子中,长子史朝义是相对谦逊且关爱部下的,他深得将士们的支持。但史思明偏爱年轻的二子史朝清,甚至企图废除长子,立二子为太子。史朝义深知父亲的不满,始终感到自己的处境极为危险。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的阴谋逐渐暴露。他在鹿桥驿时,命令心腹曹将军护卫自己,并开始准备杀害史朝义。史朝义的部将骆悦和蔡文景见状,极力劝谏史朝义动手反击,称如果不立即采取行动,他们就会面临被李氏打败的命运。史朝义最终决定反抗,但时为晚矣,史思明最终在乾元二年被史朝义所杀。
史思明和安禄山的结局相似,都因自己的暴虐和不公,最终死于亲生儿子的手中。这种父子反目、家国破碎的悲剧,成了安史之乱的最为悲凉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