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被称为“致仕”,明朝成立后继承了元朝的相关制度,明确规定“文武官满七十岁以上、不能继续履行职责者,可以自愿提出申请,获得解除职务的许可”。此后,法律进一步细化,规定五十五岁以上且身体不适的官员也可以享受“冠带致仕”的待遇。此外,一些官员出于对父母的孝顺而主动选择退休,另外还有部分官员则是在皇帝的强制要求下被迫致仕。明朝的退休官员究竟能享受怎样的待遇呢?
一、没有俸禄
与现代社会截然不同,明朝的致仕官员面对的是没有任何俸禄的窘境,他们完全依赖家庭的支持进行生活。因此,一些清白无私的官员在退休后,经济状况十分拮据。比如,杨翥在景泰年间担任礼部尚书,但在退休后竟然没有自己的住宅,只能寄住在老朋友家中;太常卿孟士亨辞世后,“家贫不能举”,他的身后事只能靠亲友们自发捐款支持;曾任内阁大学士的李东阳在致仕后,竟需通过售卖自己创作的诗文和书法作品来勉强维持生计。
那么,难道所有致仕官员都没有俸禄?事实并非如此,还是有一些少数官员能够领取到俸禄的。明朝后期的王世贞曾对这一现象进行过统计,“致仕官能拿到全俸的只有洪武中兵部尚书单安仁与唐铎及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席书;获取半俸的包括永乐初期的吏部尚书张,户部尚书王纯,以及宣德年间的户部尚书郭资和太仆寺卿赵昱”。可以说,在整个明朝中,得到俸禄的致仕官员寥寥无几,仅有七人,其中四人还只能获得半数俸禄。
二、皇帝恩赐
尽管绝大多数致仕官员并未领取俸禄,但他们依然得以享受由皇帝所赋予的恩赐。在官员申请致仕并获批准后,皇帝通常会颁布一些奖励政策。在明朝初期,给予高级官员的厚待颇为常见。李善长和刘基等人在致仕时都获得了丰厚的赏赐,其中汤和的赏赐尤为丰厚。明仁宗时期,郭资在致仕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白金百两、钞二百锭、彩币八表裹”的奖励。
到了明朝中后期,赏赐的形式开始有所变化,愈加倾向于关怀和体恤。例如,在弘治年间,左都御史黄绂退休之际,明孝宗特许他乘坐官船回乡。而在嘉靖年间,户部尚书邹文盛提出致仕申请后,获得嘉靖帝的批准,以及额外的“赐敕褒美,给驿还,仍赐月米岁夫”的恩惠。这意味着,邹文盛每月都能获得一定数量的米,而每年也享有免费的民夫服务。
三、普遍待遇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能够享有“月米岁夫”的待遇,并不是所有官员都能够享受,只有尚书以上级别的高官才能获取这一福利。那么,其他一般的致仕官员又能享受什么样的待遇呢?尽管他们已退休,但作为曾经的官员,其地位仍高于普通百姓。因拥有官籍和官品,致仕官员仍然能够免于赋税和徭役,保持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优惠。
然而,存在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被削籍的官员,他们不能享受免税和免除徭役的待遇。以嘉靖年间的大学士杨廷和为例,他在致仕后就遭受了削籍的惩罚。此外,还有两类致仕官员能够享受到朝廷的禄米;一类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另一类则是没有子女、且生活拮据的士人。总而言之,与宋朝和清朝相比,明朝的致仕官员制度在多方面尚显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