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与南北朝一样,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动荡时期。在那个年代,社会战乱不断,国家政权不稳,民众生灵涂炭,生活困苦。更加严重的是礼法和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君主的权威被削弱,臣子们无所顾忌,父子之间亲情疏远,家庭关系愈加松散。这个时期的皇位继承常常伴随着血腥的政变与无情的杀戮,甚至突破了中国传统的“立嫡立长制”继承原则,涌现出许多由养子继位的现象。
一、李嗣源
李嗣源(867年10月10日-933年12月15日),本名邈佶烈,称帝后更名李亶,原为代北沙陀的民族人物,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他是五代时期后唐的第二位皇帝,晋王李克用的养子,因勇猛过人而广为人知。后来,他辅佐庄宗李存勖建立了后唐。李嗣源深得李克用的器重,他不仅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更在政治上颇有建树。到同光四年(926年),他结束了李存勖的帝位。刚开始,他被任命为监国,没过多久就继位为帝。然而,李嗣源的帝王生涯并不长久,长兴四年(933年)十一月,由于病重并受惊,最终去世,享年六十七岁。
二、李从珂
李从珂(885年2月11日-937年1月11日),本姓王,幼名二十三,镇州平山县(今河北省平山县)人,是后唐的末代皇帝,也是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的母亲是宣宪皇后魏氏。年少时,他便随养父李嗣源征战四方,在后唐消灭后梁的战争中屡立战功。长兴二年(931年),李从珂被任命为左卫大将军,并且担任西京留守。次年(932年),他被任命为检校太尉、凤翔节度使。长兴四年(933年),他被晋封为潞王。应顺元年(934年),李从珂废除了唐闵帝李从厚的皇位,自己登上了皇位,年号清泰。李从珂在位期间,治理宽和,深受臣民喜爱。然而,在面对石敬瑭和契丹军队的联合进攻时,他未能成功抵挡,最终在清泰三年(936年)自焚于洛阳,年仅五十二岁,葬于徽陵。由此,后唐的两位养子均先后继承了皇位。
三、石重贵
石重贵(914年-974年),山西太原人,是晋高祖石敬瑭的养子,也是后晋的末代皇帝(942年-946年)。石重贵的继位是在天福七年(942年),当时晋高祖石敬瑭去世,石重贵继承了帝位。由于石重贵坚决拒绝向契丹称臣,这引发了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的愤怒。为了报复,契丹军队于开运三年(947年1月)攻占了后晋的都城开封,并迫使石重贵投降。后晋因此灭亡。石重贵在位期间,由于不断与契丹的矛盾加剧,未能有效地安抚民众,导致了政权的衰落。保宁六年(974年),石重贵因病去世,享年61岁,追封为晋王。
四、李昪
李昪(889年1月7日-943年3月30日),字正伦,小名彭奴,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唐的开国皇帝。李昪原姓李,父亲李荣在战乱中失踪,之后他随养父徐温改名为徐知诰,成为五代十国时期南吴的权臣。值得一提的是,在徐温生前,已经完全掌握了南吴的政治大权,甚至架空了当时的南吴皇帝。天祚三年(937年),李昪即位,国号齐。升元三年(939年),他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注重民生,与吴越和解,安抚百姓。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因服用丹药中毒,背部生疮,最终在升元殿去世。他被追尊为南唐的先主,庙号烈祖,谥号光文肃武孝高皇帝,葬于永陵。
五、柴荣
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本姓柴,后改姓郭,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954年-959年在位)。柴荣出身于邢州的望族,被其姑父郭威收养,并随郭威到邺都担任天雄牙内指挥使。显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柴荣继承了帝位。柴荣即位后,励精图治,致力于统一大业。他提出了“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大愿景,并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柴荣不仅是后周的开创者之一,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具影响力的帝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