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和孙权兄弟,一直将灭掉刘表作为心头的重大任务。
孙权继位后,屡次发动对刘表的进攻,亲自出征,周瑜、周泰、凌统等一众名将也都悉数派遣,誓要彻底消灭刘表。东吴军队虽屡战屡胜,但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江夏郡,几乎没有在战略上取得实质性的突破,领土扩张也相当有限。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从私心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而从公心来看,夺取荆州,完全控制长江,早已是孙家一贯的战略目标!因此,孙策和孙权无论出于个人的仇恨,还是为了江东的长远利益,都视灭掉刘表为一项不可推卸的使命。
1、孙策创业初期,就立下了灭刘表的目标。
在孙策初踏上创业之路时,他曾找张纮商讨军事策略。那时,孙策就明确表示,自己首要的任务是向袁术讨回父亲的旧兵,然后稳固江东,接着夺取荆州,最终“报仇雪耻,为朝廷外藩”(《三国志》裴注引《吴书》)。张纮对孙策的志向表示赞赏,并进一步指出,如果孙策能够实现这一计划,那么不仅仅是为了“报仇雪耻”,更是意味着他可以一统江东和荆州,甚至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称霸一方,远超朝廷外藩的意义。
2、孙权继位后,再度明确夺取荆州的战略方向。
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承了江东的大权。同年,孙权请教了鲁肃关于未来的战略布局。鲁肃的建议是:汉室无法复兴,曹操不可除去,因此不应主动招惹曹操,而应当以夺取荆州为战略核心,“全据长江”,待时而动,争取中原一统天下。从此,“全据长江”成为东吴立国的根本方针。
无论是出于私人的杀父之仇,还是出于战略需要,孙策与孙权兄弟始终将灭掉刘表视为必须完成的使命。
一旦决心已定,接下来便是行动的展开!
孙策在开疆拓土之初,便与黄祖发生过一次交战。当时,刘勋请求黄祖援助,黄祖派其子黄射前来协助作战,结果孙策大获全胜,随后刘表派遣从子刘虎等人增援,依然被孙策击溃,刘虎被斩杀。此战标志着孙家兄弟与荆州军的首次交锋。如果孙家兄弟在此战中未能取得胜利,刘表可能会觊觎江东,但显然,孙策的军事才能要强于刘表。
从203年起,孙权三次发动对江夏的进攻。
1、203年十月,孙权第一次进攻江夏,亲自率领水军和步兵进攻,成功击败黄祖的军队。然而,由于攻城未果,且后方的山越部落作乱,孙权不得不撤兵。
2、207年,孙权第二次进攻江夏。此次行动中,孙权掳掠了黄祖所辖地区的百姓,随后撤军。这场战斗似乎并未进行大规模攻城,更多的是为来年进攻荆州做的试探。
3、208年正月,孙权第三次进攻江夏。这场战斗异常激烈。黄祖在沔口设下重重防线,借助艨艟防守,试图阻挡孙权进攻。孙权命董袭和凌统率敢死队冒险冲入艨艟阵中,砍断艨艟固定的绳索,成功使艨艟漂流,从而突破防线。吕蒙也大破黄祖的水军,最终攻下沔口,屠城而后撤。尽管孙权在此役中占领了江夏郡东部,但始终未能完全控制江夏。
孙权三度攻江夏,尽管每次都取得胜利,但并未能占领更多土地,而荆州的征服也遥不可及。
不久,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孙权再也没有机会亲手复仇,夺取荆州。
那么,为何孙权即使屡战屡胜,最终却未能实现目标呢?
虽然东吴军在战斗力上显然优于荆州军,但从综合实力来看,孙权当时远不如刘表。
孙权征伐刘表始于203年,而此时的刘表已控制数千里的土地,拥有十余万兵力,且经过多年的治理,荆州的经济非常发达,资源充足。无论是在地盘、兵力还是物资储备方面,刘表都优于孙权。虽然东吴军在局部战斗中占优,但总体实力处于劣势,孙权必须充分发挥其军队的战斗力,连续不断地作战,才能在长期的战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如果进攻步伐过慢,刘表即使遭遇失败,也有足够的时间来恢复防线、重建兵力。在孙权第一次攻占江夏时,虽然大胜,但由于后方动乱,孙权未能完全控制地方,甚至在撤军后,黄祖迅速恢复了防御。类似的情况在第二次、第三次攻打江夏时屡次出现,战争进程便成了消耗战,而消耗战的本质是拼综合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未能抓住机会,始终未能实现对荆州的全面控制。
然而,孙权的困难不仅仅来自刘表的强大,更多的是自身的局限性。
1、江东政局的不稳。尽管孙策在世时统一了六郡,但一些山越部落和强宗势力仍不服从管理,江东局势依然动荡不安。孙权继位时,因缺乏足够的政绩基础,内部不满情绪严重,许多地方依然没有安定。
2、孙权的军事决策不够果断。孙权在第一次攻江夏时,虽然获得胜利,却因山越之乱被迫撤军;而每次出征之间,实际间隔的时间较长,使得战斗陷入了反复消耗的局面。孙权不断调整后方事务,而这也导致前线无法得到持续支援。
3、孙权在攻占敌方城市后,屡次选择屠城和迁徙百姓。以皖城和沔口为例,孙权屠城之后并未继续稳固局势,反而主动放弃这些关键地点。这不仅导致孙权无法继续扩大战果,更使得荆州百姓对东吴产生不满,失去了民心。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孙权对荆州的征服进展缓慢,最终未能实现其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