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代,许多权臣通过架空皇帝来稳固自己的家族地位。为了确保家族的权力传承,权臣们常常在考虑继承人时,选择自己的儿子或弟弟来接管大权。在这方面,司马师与孙峻的做法非常相似,他们临终时都决定让弟弟继承自己的位置,然而,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
一、司马师将权力传给司马昭
司马师,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的长子,是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沉稳果断,才智过人,年轻时便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公元249年,司马师与父亲司马懿联合策划高平陵之变,成功铲除了权臣曹爽,从而使得曹魏政权的实权完全落入了司马家族的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独揽了朝政大权。在内部治理方面,司马师制定了严格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命令百官推荐人才,严肃整顿朝政,力求各司其职,朝廷因此变得井然有序。在对外作战方面,司马师也展现了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在新城之战中成功击败了吴国的大将诸葛恪。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废除了魏帝曹芳,将高贵乡公曹髦立为新帝。翌年,他亲自带兵平定了毌丘俭与文钦的叛乱。然而,在回程途中,司马师因病去世,享年48岁,谥号“忠武”。临终时,司马师决定将权力交给弟弟司马昭接管。
公元255年,司马昭继承了大将军等重要职务。到了公元260年,曹魏皇帝曹髦被宫中权臣所杀,司马昭将曹奂立为新帝。公元263年,司马昭指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成功消灭了蜀汉,晋朝的基业也由此稳固。第二年,他被晋封为晋王,并进一步加封。直到265年,司马昭因病去世,年55岁,葬于崇阳陵,谥号“文王”。几个月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取代魏朝称帝,建立了晋朝,追尊司马昭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由此可见,司马师将大权传给司马昭,成功地为司马家族的晋朝奠定了基础。
二、孙峻将权力传给孙綝
孙峻,字子远,生于公元219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他出身于吴国的显赫家族,少年时期便展现出过人的勇气与智慧。初时,孙峻担任武卫都尉,并兼任侍中,表现出色。公元252年,吴国的开国君主孙权临终时,将权力交给了孙峻、诸葛恪等托孤大臣。
孙权去世后,孙峻协助孙亮即位,并升任武卫将军,封为都乡侯。随着孙权对诸葛恪的设法除去,孙峻开始掌控吴国的大权,并且被任命为丞相、大将军,还封为富春侯。掌权后,孙峻开始对宗族成员展开清洗,废除了太子孙和、孙权之女孙鲁育以及宣太子孙登的孙英等人,手段狠辣。
在太平元年(256年),孙峻在北伐过程中因病去世,年仅38岁。临终时,他将后事托付给了堂弟孙綝。孙綝继承了孙峻的兵权,迅速升任侍中兼武卫将军。掌握大权后,孙綝大肆清除政敌,包括大司马滕胤和骠骑将军吕据等重量级人物,最终他晋升为大将军,并被封为永宁侯。
然而,孙綝的残暴与东吴皇帝孙亮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他最终废除了孙亮,改立了琅琊王孙休为帝。孙休即位后,孙綝被任命为丞相和荆州牧。可是,孙綝的权力并没有维持太久。永安元年12月(259年1月),在左将军张布等人的协助下,孙休终于将孙綝捕杀,孙綝年仅28岁。死后,孙休将他与孙峻一同从族谱中除名,改称为故峻、故綝。
通过对比司马师与孙峻的传位安排,可以发现,虽然他们的家族政治安排初看似乎都很成功,但最终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司马师成功地将家族的大权交给了司马昭,确保了晋朝的建立,而孙峻的安排则最终以权力的残酷斗争和家族的内讧而告终,孙峻与孙綝的最终结局也为历史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