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发生后,北宋被彻底灭绝,几乎所有的皇族成员都被捕获,唯独赵构侥幸逃脱,最终在南方建立了南宋。实际上,这个南宋依旧属于大宋的延续,后人为了区分才称之为南宋。
赵构并不热衷于北伐,他更倾向于与金国进行和谈,避免激化矛盾。然而,尽管南宋在赵构的统治下,经济有所增长,国力也并不弱。宋孝宗也尝试过北伐,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宋宁宗同样进行过北伐,最后也遭遇了失败,结果表现实在相当狼狈。
南宋尽管未能成功北伐,但由于政治相对稳定,国势得以延续了相当一段时期。再讲南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选择在一棵歪脖子树下自尽。此后,各地藩王相继崛起,最终形成了南明政权。
值得一提的是,南明也曾尝试北伐,但这更像是一场可笑的闹剧。南明的失败迅速而意外,让人难以置信。那么,南宋和南明为何在被迫退至南方后,依然无法成功北伐,收复失地呢?
从政治层面来看,无论是南宋还是南明的统治者似乎都缺乏北伐的决心。理论上说,若能够收复失地,应该是大快人心的事情,但这些统治者却并未显示出强烈的意愿与决心去实现这一目标。
南宋的开国皇帝赵构亲历了北宋的覆灭,因此他反对北伐的理由尤显重要。一方面,岳飞倡导的迎回徽钦二帝的口号使他感到政治压力,毕竟岳飞的行动触及了当时的敏感红线;另一方面,他心中对敌人的恐惧加深了对于战争的犹豫,若决意发动主战,后果的担责是他所不愿承受的。
另外些统治者则更是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的心态。这些皇帝基本上都是昏庸而无能的存在,甚至连稍微减少享乐的愿望都难以实现,妄谈北伐。
从军事力量的角度,南宋和南明面对敌人时的信心显得十分脆弱。南宋虽然物质富有,但支出同样庞大,虽然在粮饷方面不会捉襟见肘,但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政策对其军事力量的影响实在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