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担任首辅期间,确实做出了许多成就,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他。保护他的名誉,实际上就是保护国家的面子。”王锡爵在向朝廷上奏时这样写道。
当时,张居正刚刚去世不久,明神宗因应御史的弹劾,下令剥夺张家所有的财产,并收回曾经赐给张居正的玺书和诰命。张家成员有的被流放,有的因饥饿而死。面对皇帝的严令,几乎无人敢违抗,尤其是张居正生前得罪了许多人,因此很少有人为他求情。然而,王锡爵这位身居闲职的忠诚大臣,却挺身而出,力图为张居正辩护。
正是王锡爵和其他忠良臣子的劝阻下,明神宗才暂停了对张居正及其家族的清算。
虽然王锡爵在张居正死后为他说话,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并非亲近。张居正执政时期,王锡爵并未依附于他,反而因此遭到张居正的排挤,导致他被迫闲居了整整六年。若张居正胸怀宽广,王锡爵其实是可以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因为他始终支持张居正所推行的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
一、嘉靖朝的榜眼
王锡爵出生在苏州太仓,他与后来的文坛巨擘王世贞是同乡。王锡爵于嘉靖四十一年参加科举考试,以优异成绩中进士,在会试中名列第一,随后的廷试中获得第二名,成为榜眼。同年,申时行获得了状元,两位老乡后来多次共事,政见相似,关系和谐。
考中进士后,王锡爵被任命为编修,之后逐步晋升为祭酒。到了1577年,王锡爵以詹事身份主管翰林院,这也是他与内阁首辅张居正有更多接触的时期。
二、张居正其人
此时的张居正权倾朝野,除了以导师身份辅导年少的明神宗外,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改革当中,国家经济得到了显著提升。就在这个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时刻,张居正的父亲突然去世。根据当时的制度,张居正应立即停止一切公务,回家乡守孝三年,表孝心。
尽管亲情重要,但身处高位的张居正清楚地知道,一旦自己离开,权力必然旁落,改革的成果也有可能被人为终止。为了不让自己的努力白费,张居正通过暗示传达给官员,最终得到了允许,不必回家守孝,可以继续留在京城主持公务。
此时,朝廷的官员们纷纷上书,要求张居正履行守孝的义务。最激烈的反对声音来自翰林院编修吴中行和赵用贤。他们的态度愤怒,要求严惩张居正。为了平息张居正的愤怒,朝廷迅速下旨,决定对这两位官员实施廷杖刑。王锡爵得知后,立刻召集了十余位同事,前去求情,但在张居正的盛怒下,谁也无法改变局面。最终,吴中行和赵用贤遭受了严厉的体罚,吴中行因遭受重刑昏迷不醒,而赵用贤因体格较大伤势较轻。王锡爵痛心疾首,亲自扶起吴中行,心中充满了对局势的不满和无奈。
三、王锡爵的坚持
看到求情无效,王锡爵决定亲自去找张居正,希望能以更真诚的态度劝说他放过下属。然而,张居正此时早已心灰意冷,根本不将王锡爵的劝解放在心上,直接扬长而去。
接下来,张居正的父亲安葬后,王锡爵已经调任礼部右侍郎。为了讨好张居正,有官员提议联合写信请求他赶快回京处理政务。每个人都在信上签了名,信件送到王锡爵那里时,他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签字。他深知此举必定会激怒张居正,于是不久后,王锡爵请求回家省亲,避开了这一场风波。
果不其然,张居正得知王锡爵的行为后,心生怨恨,决定将其冷落,一直到他去世,王锡爵都未曾被召回朝廷。
四、如此结局
1582年6月,张居正因病去世。就在张居正去世的四天后,御史们开始弹劾他所推荐的官员,明神宗随即展开了一系列清算行动。张居正的家族成员被一一列册,家门被锁,严禁外出,很多张家人因此死于饥饿。张居正的长子因忍受不住酷刑自缢而死。
张居正生前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曾经奉迎他的人,张四维在此时担任内阁首辅,他对张家一系列灾难的发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圣旨和内阁首辅的联合压力下,没人敢为张居正的家族求情。
就在此时,已经在家闲居六年的王锡爵再次出面,为张居正做出公正的辩护。他冷静而理智地指出,张居正尽管做法强硬,但也为国家做出了不少贡献,不能因为个人恩怨全盘否定他。“张居正的事业值得尊重,保护他,就是保住国家的颜面。”王锡爵坚持道。
内阁首辅申时行与张居正关系密切,他也出面为张居正求情,最终明神宗迫于舆论压力停止了清算,张居正的冤屈得以平反,安息在九泉之下。
尾声
1584年冬季,王锡爵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步入内阁,开始参与政务。此时,申时行已成为内阁首辅,王锡爵与他合作愉快,处理政务风格虽与张居正相似,但更加温和,两人之间关系和谐,共同推动了朝政的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