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周恩来与朝鲜领导人共同在朝鲜首都平壤签署了《中朝边界条约》,在这份协议中,长白山四分之一的山体被划归给朝鲜。这一举措标志着长达百年的中朝边境争议最终得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长久以来属于中国的长白山四分之一山体会划归给朝鲜?此举背后是否隐藏着其他复杂的原因?
今天,让我们一同回顾长白山归属问题的历史真相。
长白山脉位于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交界处,延伸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两江道,是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最高峰。早在战国时期,长白山脉的部分区域就被纳入了我国的版图,那个时期的长白山被人们称为“不咸山”。到了辽金时期,这座山被命名为“长白山”,而在12世纪崛起的女真族将其视为“龙兴之地”,并为其举行祭祀仪式,赋予山脉“护国灵应王”的尊号。
然而,长白山并非仅为女真族的发源地,它也是朝鲜半岛高丽民族的文化摇篮。高丽人同样视长白山为其文明的发源地,尤其是山脉中的主峰——白头山,早被高丽民族与“太伯山”的神话相联系,认为朝鲜的世世代代的子孙皆是这座神圣山脉的后裔。
公元1388年,朝鲜的李成桂发动兵变,推翻了依附蒙古的高丽王朝,并向新兴的明朝表示臣服。得知此事后,明太祖朱元璋大喜,赐李成桂“朝鲜”国号,并在《皇明祖训》中明确宣布朝鲜为“永不征讨”的国度。明朝还进一步确定了鸭绿江和图们江为中朝两国的边界,这一决议奠定了现代中朝边界的基础。然而,由于这两条江的源头都来自长白山,边界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每逢灾荒,朝鲜难民总是跨越长白山进入中国,造成两国的摩擦时有发生。
随着清朝的崛起,女真族的满洲人开始统治东北。在1636年,皇太极称帝并将国号由“金”改为“清”,不久后,清朝大军攻占朝鲜,迫使朝鲜放弃了与明朝的宗藩关系,转而归附清朝。由于满洲人本身就是女真族的后裔,他们对长白山的重视远超过中原王朝,因此,康熙帝在1712年派遣穆克登勘察中朝边境,最终确定以长白山天池南部的分水岭作为两国边界。
然而,尽管清朝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源于军事征服,朝鲜人始终未放弃将长白山视为民族发源地的立场。1864年,朝鲜高宗甚至公开宣称长白山是朝鲜的领土。尽管清朝忙于镇压太平天国,未对这一声明做出回应,但朝鲜的宣示依然存在。
进入近现代,随着日本的崛起,朝鲜的命运发生了剧变。1905年,日本借日俄战争之际,进一步加深对朝鲜的控制,并与清朝签署《关岛条约》,以图们江为界,确立长白山归属中国。1910年,日本迫使朝鲜签署《日韩合并条约》,朝鲜半岛全境沦为日本的殖民地。
二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被划分为美苏占领区。1948年,朝鲜北部成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成为领导人,并宣布废除所有不平等条约,要求重新划定边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正在经历重建,朝鲜提出的新边界划分请求被暂时搁置。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周恩来和毛泽东决定全力支持朝鲜。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双方感情深厚,边境问题被搁置。直到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和朝鲜两国开始恢复与建设经济。此时,中国的新外交方针已逐渐形成,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致力于解决边界问题。
然而,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缅、中苏两国的边境纠纷一度使中国的外交精力分散。直到1957年,中国与缅甸、苏联的边境争议得到解决,中朝边境问题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经过几年的勘察和商讨,1957年,金日成提出以长白山天池作为两国的边界划分依据。这一建议解决了图们江改道的问题,并得到中方认可。最终,1962年,周恩来在平壤签署《中朝边界条约》,确认中方占据长白山四分之三的山脉及天池45.5%,朝方则拥有四分之一的山脉和天池54.5%。这项协议结束了长达百年的边境争议。
如今,长白山脉和天池成为两国人民共享的财富,是中朝友谊的重要象征,也见证了新中国以和平、宽容的姿态,解决复杂国际问题的大国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