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后,汉少帝刘辩即位。 在灵帝去世后,少帝刘辩继位,然而,朝廷的局势却愈发动荡。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之间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两败俱伤,为董卓提供了可乘之机。他迅速控制了都城洛阳,开始实施自己的野心。董卓行事极为嚣张,他有意废除刘辩,立刘协为新帝,从而篡夺整个朝廷的实际控制权。董卓毫不掩饰自己的计划,公然对袁绍说道:“天下之主,应该选一个贤明之人。刘协似乎尚可,我打算立他为帝。如果他也不行,那刘氏的后裔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袁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董卓却冷笑着回应:“我想做的事,谁能阻止?你难道认为我董卓的刀不够锋利吗?”袁绍心中愤怒,毫不示弱地回应:“天下强者,难道只有董公你一人?”说完,他横握佩刀,向董卓拱了拱手,愤然离去。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袁绍敢如此挑战董卓,直言“我的剑未尝不利”呢?
一
袁绍的底气,首先来自于他卓越的家族背景。袁家自东汉中期以来,几乎五代都有族人担任三公职务——司徒(丞相)、太尉(大司马)和司空(御史大夫),因此被誉为“四世三公”或“四世五公”。汝南袁氏是东汉末年最为显赫的豪门士族之一,甚至能与弘农杨氏一争高下。
尤其是在公元189年,灵帝去世后,朝廷一片混乱,何进被宦官所害。此时,袁氏家族在洛阳的势力空前强大。袁隗担任太傅(即三公之首),袁基任太仆,袁绍担任司隶校尉,而袁术则是虎贲中郎将,负责皇宫禁卫。除此之外,袁家还拥有庞大的门生和故吏,遍布全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尽管董卓通过军队暂时控制了洛阳,但在那些世家大族眼中,他不过是一个凭借暴力崛起的武将,远不能与袁家相提并论。因此,袁绍才敢在如此公开的场合对董卓发难。
二
其次,袁绍个人的声望和影响力也给了他敢于挑战董卓的底气。董卓若没有确凿的把柄,根本不敢轻易对袁绍下手。除了家族的庞大势力,袁绍个人的威望同样不容小觑。早在汉灵帝在世时,袁绍便与张邈、何颙、许攸等名士和豪杰保持良好关系,并结成了一个以反宦官为目标的联盟。袁绍的朋友圈中,甚至包括了曹操,这一集团在当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袁绍非常注重与士人的交往,尤其善于“折节下士”,赢得了士人阶层的尊敬。士人们乐于为袁绍效力,愿意为他奔走,付出自己的力量。尤其是在宦官集团被肃清之后,袁绍的声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最具号召力的人物之一。如果董卓真的将袁绍下狱,那么他将面对来自天下名士和豪杰的强烈反抗,这对董卓而言无疑是一种极大的政治风险。如此一来,董卓若轻举妄动,极有可能削弱自己巩固政权的基础。
三
最后,袁绍敢于叫板董卓的第三个原因,是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一旦局势恶化,他便可以果断离开洛阳,发起反抗。事实上,袁绍与董卓顶撞后,并未停留在洛阳,而是迅速挂印出城,逃往冀州。不久之后,袁术也效仿袁绍的做法,逃往南阳。脱离了董卓的直接控制后,袁家兄弟便可以在地方上依托家族的力量,招兵买马,吸引英雄豪杰,迅速发展成东汉末年的一方诸侯。
正因为袁绍早已有了逃离并起兵反抗的计划,他才敢当面挑战董卓,因为这不仅能增强自己的声望,还能吸引更多反对董卓的力量加入自己的阵营。公元189年9月,袁绍等人逃出洛阳,董卓随即废除了少帝刘辩,立刘协为新帝,史称汉献帝。接着,在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正月,关东诸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并推举袁绍为盟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