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水浒传》,人们通常会联想到绿林好汉们赫赫有名的壮举,或是那群英雄人物不断集结、共同奋战的情节,亦或是他们豪爽的生活方式——“大口吃肉,大碗喝酒”……
大家熟知,《水浒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宋代,而书中的英雄人物每当光顾客栈或酒楼时,总是毫不拘束地叫来店小二,让其切两斤肉,以便下酒助兴。
许多读过原著的读者会下意识地认为,这两斤肉必然是牛肉,但一些对历史有所研究的学者却提出,宋代的确有禁令,禁止吃牛肉。那么,究竟“二斤肉”是指哪种肉呢?我们不妨从宋朝的法律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宋刑统》中曾明确指出,由于牛马是当时农耕和运输的主要劳动力,若有人偷杀官府的牛马,将会被判杖责二十,并处一年的苦役;而若是私自杀了自己的牛马,则杖责十七。
然而,这些法律条文并没有明确提到是否禁止食用这些动物的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的“私”字强调了若非偷偷进行,就不会受到处罚。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如果提前报备并获得官府的同意,杀牛食肉或许并不违法。
换言之,宋代并没有明确规定“吃牛肉是违法的”,只要相关手续得当,杀牛食肉是可以合法进行的。
不过,要想获得官方许可,恐怕并非易事,这种通过正式程序获得的牛肉,价格必定不菲。
尽管如此,宋朝的法律并没有做到严密管控,民间偷杀牛并私卖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在北宋初期,曾有历史记载提到两浙地区的官府曾发布禁令,禁止屠牛,但如果民众食用了牛肉,并不会受到法律制裁。这一做法大概是出于考虑到如果每个人都因为吃牛肉而受罚,案件数量将会庞大难以处理。
此后,那些从事牛肉生意的人纷纷声称,他们所出售的牛肉来自家中病死或自然死亡的牛,绝非非法屠宰。
长此以往,宋朝的政府也意识到这一问题无法完全遏制,最终采取了“牛肉税”的方式对其征税。
因此,可以推测,宋代所说的“二斤肉”很可能就是牛肉。
那么,《水浒传》中的绿林好汉们所吃的到底是什么肉呢?如果施耐庵所写的故事中,英雄们确实吃的是牛肉,那么为何同一时期的其他文学作品并没有描写类似的情节,反而只敢写羊肉呢?
根据相关研究,在《水浒传》中明确提到英雄们食用牛肉的情节有48次之多,包括武松在景阳冈打虎之前、石秀劫法场前跳楼时,以及吴用和阮氏三雄共饮时等等。
然而,在《金瓶梅》和元代的《李逵负荆》中,当涉及人物的饮食描写时,均提到了羊肉而非牛肉。
其实,其他作者不敢写牛肉,根本原因是担心触犯当时的法律禁令。但施耐庵通过写作,力求展示梁山英雄的豪情壮志,特别是这些人物大多有反抗官府的思想,因此他并未顾忌法律的禁令。
换句话说,施耐庵在书写这些情节时,刻意将其设定为“吃牛肉”的场景,以便更生动地塑造水泊梁山英雄的形象。
不过,施耐庵并非无视历史细节。在描写这些英雄时,他注重创造的场景,确保英雄们享用牛肉的地方并非是人多眼杂、容易被官府发现的地方。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较为隐蔽的地方进餐——例如,孙二娘的十字坡小店、景阳冈的三碗不过岗酒馆等人迹罕至的小店,或是在没有官兵的史家庄、梁山泊等地。
这种设置恰恰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巧思,既使英雄人物的行为更具个性,也避免了违反当时禁令的冲突。
至于宋代的饮食偏好,虽然相关法律对牛肉的管控并不严格,但却促使人们对另一种肉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是羊肉。
史书记载,宋代的皇帝对羊肉情有独钟。例如,宋英宗在位时,因国内羊肉产量不足,宫廷不得不向契丹交换数万只羊来满足需求。而到了宋神宗时期,宫中更是创下了一天食用十九头羊的纪录。每年仅宫廷便要消耗约四十三万斤羊肉。
即便是迁都到南方后,宋高宗依然坚持在宫中保持以羊肉为主的饮食习惯,坚决不食猪肉。皇帝的羊肉偏好影响了朝廷上下,甚至民间也逐渐流行起羊肉美食,诸如蒸软羊、五味杏酪羊等各种创新菜肴应运而生。
因此,宋代人招呼店小二上“二斤肉”时,所说的“肉”既可能是牛肉,也可能是羊肉。
历史中的每一段风云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原因,不能仅凭单一的声音来判断真相。只有深入挖掘和探究,我们才能更清晰地看到其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