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Quora网站上曾出现一个话题:“为什么美国不彻底征服中国?”该话题因中美关系的剧变而引发了全球网友的热烈讨论。在这一话题下,网友们纷纷发表看法,讨论持续了一个多星期,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并非不想征服中国,而是曾尝试过,却屡屡失败。
自近代起,美国便开始尝试从中国获取利益,然而在中国近代史上,美国一直未能成为主导者。这主要是因为在美国之前,英国和日本曾以更为激进的方式行事,使得美国在其中的存在感较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是宽容的。实际上,美国是最早向中国倾销鸦片的国家之一。人们熟知虎门销烟的历史,许多人认为,销毁的鸦片主要是由英国贩卖的。然而,实际上,许多鸦片来源于美国。
美国独立后的第二年便派遣商船来到中国。当时是乾隆年间,清朝虽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通过广州这一贸易窗口,美国赚得盆满钵满,甚至帮助美国度过了战后英国的封锁期。美国在中国尝到了甜头,因此当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美国也紧随其后,开始大量向中国倾销鸦片。
那时的美国确实想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庞大的市场带来的利益实在令人垂涎。然而,美国并未成功的原因在于当时美国的实力远不如英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美国的海军在全球范围内排不上前十,而英国则是庞大的日不落帝国。美国只能紧随英国之后,争夺一些剩余的利益,一旦公开与英国争夺更多中国资源,英国必定会对美国展开压制。
即便如此,美国在中国仍然从中获取了不少利益。当英国与中国签订南京条约后,美国也立即与中国签署了《中美望厦条约》,迫使中国给予美国特殊的领事裁判权和关税特权。
进入20世纪后,美国野心更为膨胀。美国不仅跟随八国联军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还趁列强分配利益之际,发现自己获得的份额远远不够。美国当时迫切希望成为世界霸主,而中国在他们眼中是块肥肉。但与此同时,英国、法国、德国和沙俄等国家也在中国争夺利益。美国虽然是新兴的强国,但仍无法与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对抗,因此不得不暂时放弃直接征服中国的计划。
面对这一困境,美国对中国的策略发生了转变。美国放弃了强硬手段,转而采取较为温和的策略,甚至将庚子赔款退还给中国,用于教育资金,并允许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表面上看,这一举措似乎是为了中国的利益,但实际上,美国背后是另一种形式的殖民扩张。
到了1980年代,美国提出了“新殖民主义”概念。与英国、法国等殖民大国直接占领土地、掠夺资源不同,美国通过商品流通、经济交往以及文化渗透来实现对其他地区的掌控。这种方式更加隐蔽且具有长期性,通过软性手段,能够更有效地实现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控制,而被控制的国家往往认为自己受到了帮助。
美国早在清朝末期就开始在中国布局。庚子赔款事件是美国为中国设下的陷阱之一。美国通过政治手段控制了中国的方向,选择了蒋介石这个傀儡,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对抗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屡次出卖国家利益,成为美国的代理人。
尽管美国在抗日战争初期短暂地提供了一些援助,但这一援助背后存在极大的水分。实际上,美国的策略一直是以自身利益为主导,甚至曾通过对日本的军火供应间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才迫使美国直接参与二战。
对于中国来说,虽然美国在抗日战争期间提供了部分军事支持,但更多时候,它在背后充当着侵略的帮凶。美国在与蒋介石的合作中,利用其军事优势和政治资源,迫使蒋政府在关键决策中让步。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并没有放弃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中国的机会。
然而,1946年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的《中美友好航海通商条约》揭示了美国真正的意图。表面上,这份条约看似推动经济合作,但实际上却是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控制。这使得中国的工商业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成为美国经济利益的附庸。美国的这一手法,早在拉丁美洲等地区就屡试不爽,成功将多个国家纳入其经济控制之下。
最终,虽然美国企图通过与国民政府的合作征服中国,但他们未曾料到,中国共产党在战争中的胜利改变了这一局面。美国低估了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并未预见到这个曾经被认为装备落后的军队会取得最终胜利。
1950年的朝鲜战争再次验证了美国对中国的错误预判。美国原以为中国在经济与军事上的薄弱可以轻易被击败,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反击打破了美国的幻想。尽管装备落后,志愿军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战术,最终迫使美国及其联合国军签署停战协议。
随着中国不断崛起,美国也意识到彻底征服中国已经不再可能。然而,征服中国的野心并未因此消失。即使没有直接的军事对抗,中美两国之间的博弈依旧在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持续展开。
美国的崛起令人恐惧,尤其是在二战后,通过经济掠夺和控制,征服了大量国家,成为全球霸主。然而,在中国,美国屡屡遭遇失败。中国的民族凝聚力和明智的选择使其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决策,逐渐走向强盛。尽管如此,中美关系依然充满挑战,美国的战略意图从未改变,仍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