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欧洲崛起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它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无数的殖民地和贸易站点。在这个帝国的鼎盛时期,其商船数量远远超过了整个欧洲的其他国家,其全球贸易额更是占据了世界的一半。该国在海上的强大地位几乎无人能够撼动,这个国家便是曾被誉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然而,到了18世纪后期,荷兰的势力逐渐衰退,曾经的海上霸主地位被英法两国取代,并从此步入了衰落的轨道。那么,荷兰究竟是如何步入衰落的呢?今天,我们便来详细探讨一下。
荷兰的历史并非悠久,这片土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封建割据的状态,直到1463年才得以统一成国家。然而,荷兰的统一并未带来稳定的和平,而是很快落入了西班牙的统治之下。15世纪到17世纪,西班牙是欧洲的霸主,荷兰人民为争取自由与西班牙统治作了长达百年的艰苦抵抗,最终在1581年成功脱离西班牙的统治,宣告独立。与其他国家不同,大部分国家在独立后都需要经历缓慢的发展过程,但荷兰却在独立后迅速崛起,超越了曾经的宗主国,成为了新的世界强国。
荷兰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即使在独立之前,荷兰的商业活动就已经非常繁荣,许多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的经济模式和金融规则——如银行和股票市场——都源自荷兰。西班牙一半的税收都依赖荷兰的经济,荷兰也被西班牙称为“王冠上的珍珠”。荷兰独立后,继续大力发展商业,借着西班牙不再压榨的优势,经济迅猛增长,尤其是在海外贸易领域。荷兰在全球的商业霸权地位不断巩固,17世纪中期,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已经拥有了多达1.5万个分支机构。当时全球海上航行的2万艘船只中,荷兰就占了1.5万艘,其中1万艘商船活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
荷兰的崛起与其明确的商业目标密不可分。与其他欧洲国家依赖殖民扩张和掠夺资源不同,荷兰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上。荷兰与各国之间的商业往来促进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关系,赢得了大量的贸易伙伴。随着财富的积累,荷兰的国力迅速增强。然而,正所谓“成也商业,败也商业”,荷兰通过全球范围的贸易赚取了巨额财富,这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嫉妒与觊觎。各国纷纷渴望在海外贸易的这一大块蛋糕中分得一杯羹,眼见荷兰几乎占尽所有,英国便率先采取行动。
荷兰的致命弱点在于其过度专注于商业,而忽视了军事力量的建设。虽然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但为了提高船只的效率和速度,其制造的商船大多较为轻便,缺乏足够的武器和防御能力,这使得它们在面对敌国舰队时显得非常脆弱,甚至连海盗的袭击都无力反击。与之对比,英国则早在资产阶级革命之前便建立了强大的军队,并且在1588年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海军实力稳居欧洲前列。
尽管荷兰拥有了巨大的财富,但若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最终必定会面临外部的争夺。1651年,英国发布了旨在限制荷兰航海权的航海条例,规定只有英国的船只才能在本国及其殖民地进行贸易。当时,大部分运输活动都是由荷兰船只承担的,这一举措无疑是对荷兰的直接挑战。若荷兰接受这一条例,意味着它将失去一个巨大的市场,而其他国家也可能效仿英国的做法,从荷兰手中抢夺海外贸易市场。
显然,英国此举是希望逼迫荷兰开战。1652年5月,英荷船只在海上发生了冲突,英国首先攻击荷兰商船,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海上战争。7月8日,英荷正式宣战。1653年8月,荷兰将海军集中力量与英国展开决战,但由于两国实力悬殊,荷兰海军遭遇惨败,英国从此掌控了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荷兰的贸易经济也因此陷入瘫痪,最终不得不接受英国的航海条例。随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英国,出台类似的条例,进一步削弱了荷兰的海外贸易优势。
为了彻底夺走荷兰的商业霸主地位,英国与荷兰进行了四次战争。尽管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中荷兰败北,但从中汲取了教训的荷兰并没有就此认输。相反,荷兰开始着手重整海军,寻求夺回制海权的机会。荷兰加强了海军建设,建造了更多大型战舰,到了1664年,荷兰的海军力量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拥有103艘战舰和近5000门火炮,足以与英国海军一较高下。1665年,荷兰终于找到了机会与英国正式开战,并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