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对林遮峪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一段约140米长的石城墙,经测定,该城墙的始建年代可追溯到龙山文化早期。该遗址的结构特征与陕西的石峁古城极为相似,尽管城墙的防御功能在龙山晚期被废弃,但这一城池的聚落依然延续到了殷商时期。
1. 石峁式古城的发现,意味着什么?
林遮峪遗址位于黄河附近,与陕西的石峁古城隔河相望,二者的直线距离不到65公里。虽然林遮峪的面积为40万平方米,远小于石峁的425万平方米,但其建造时间早于石峁(龙山文化中晚期)。这意味着,林遮峪可能是石峁的早期形态,填补了中华文明多地起源、互通互补、交错发展的历史空白。
接下来,我们将对华夏上古时代的几大超大型城址按时间顺序进行梳理。
1.1 良渚(公元前3300年—公元前2300年)
我国已知最早的史前城市遗址是位于浙江的良渚遗址,年代追溯至5300年前。因其具备了早期城市文明的诸多特征,良渚常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1.2 陶寺(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900年)
在良渚逐渐衰落的时期,位于北方的山西陶寺开始崛起,成为龙山文化时期最大规模的中心聚落。陶寺遗址中出土的玉器、鼍鼓、彩绘陶器等,均显现出强烈的良渚文化影响,学界对此有两种推测:一是陶寺上层受到良渚文化的影响,二者之间存在文化交流;二是陶寺本身便是良渚西迁的结果。
1.3 石峁(公元前2200年—公元前1600年)
在龙山文化后期,陶寺的兴盛突然停滞,取而代之的是更偏北方的陕西石峁的崛起。陶寺和石峁曾有一段时间共存,但总体上是石峁的兴起导致陶寺的衰退。陶寺原本以无鬲为特征,但突然出现了大量双鋬陶鬲的陶器。此外,陶寺考古学家发现了毁墓、暴力屠杀及摧残女性的遗迹,推测陶寺的衰落与战争有关,且入侵者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
1.4 二里头(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
继龙山文化后,河南的二里头兴起,中华文明进入了夏纪年阶段。二里头出土的铜鼎象征着二里头文化达到了极高的文明层次,且其形成与史书记载中的夏朝建立有着一致的契合。
2. 出现国家文明的判定标准是什么?
2.1 西方的标准
西方学界通常将文字和冶金技术作为文明的判定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夏朝(部分西方学者认为是商朝)才是中国国家文明的起源。由于目前尚未发现夏朝的文字,西方学者描述夏朝时仍然称其为“传说中的夏朝”等较为谨慎的表述。然而,依照西方标准来评判华夏文明并不完全合适。毕竟人类文明的发展既有普遍性,也有区域性的独特性,强行套用西方标准,只会陷入自我质疑的困境。
良渚遗址的多项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夏朝之前的一千多年,我国就已具备了文明特征。良渚、陶寺和石峁遗址不仅展现了贫富差距、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还体现了农业、手工业的兴盛,以及因掠夺财富而爆发的战争。陶寺遗址中的人骨检测结果甚至表明,古城的建设需要外地人前来劳作。
2.2 中国应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显然,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依托大型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居民的构成不再仅仅基于血缘或氏族关系,人口来源的多元化以及阶层分化的出现,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一个威权的国家体制。即便按西方的文字和冶金标准来看,陶寺和石峁等遗址依旧难以被认定为国家文明的代表,这与考古发现的事实相悖。
3. 夏朝之前是什么朝代?
在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有一句话提到:“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然而,事实上,战国之前的史书记载显示,夏朝并非我国第一个王朝。
3.1 虞朝
《国语》记载:“夫成天地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左传》则称:“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吕氏春秋》也提到:“今虞、夏、殷、周无存者。”虞朝在夏、商、周三代之前就已存在,且其文明体制和后来的夏朝有所不同。虞朝的统治权来自多个方国,处于从方国统治到共主制度过渡的阶段。
3.2 舜的贡献
尧是陶唐氏国君(山西陶寺遗址可能是尧都,但尚未最终定性),而舜则继承了有虞氏的国君身份。尧将共主之位传给了舜,而非唐国君位。在尧的政权建设过程中,虽有一些方国领袖成为尧的臣子,但并未分职。舜承继共主之位后,设立了司空、司徒等职务,并实施了严格的考核制度,划分了十二州,设立十二牧。舜重用禹治理水利,最终使得夏后氏取代有虞氏,成为新的共主,标志着家天下的夏朝开始形成。
4. 虞朝与古希腊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但古希腊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雅典、斯巴达、迈锡尼等多个城邦组成。古希腊的文明特征与唐虞时期的方国文明非常相似,既然前者能够被视为文明,那么唐虞时期的政权结构为何不应视为一种历史上的朝代呢?良渚、陶寺、石峁等遗址的交替兴盛,与古史记载中的先夏时期尧舜禹的权力交接吻合,而山西林遮峪石峁式古城的发现,也进一步佐证了上古文明从聚落、城邦到方国,再到统一王朝的历史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