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9年,司马懿抓住了曹爽陪同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的时机,发动了兵变,成功控制了曹魏的都城洛阳。随即,司马懿展开了对曹爽及其党羽的清除行动,彻底铲除了这些政治对手,从而掌握了实权,架空了曹芳等名义上的皇帝。此后,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接连迈出了篡权的步伐。最终,司马炎登基称帝,正式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司马懿能成功篡权,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曹魏宗室已经衰弱,缺乏足够的力量来制衡司马懿的权力,甚至把曹爽这样一个能力平庸的人推上了权力的巅峰。值得一提的是,曹丕临终时,实际上为曹魏留下了两位重要的将领。如果他们没有早逝,司马懿根本没有机会发动政变。
一、曹休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侄子。曹操在起兵讨伐董卓时,曹休前往投奔他。曹操对身边的将领们说:“这是我们家族的千里马啊!”于是,他安排曹休与曹丕共同生活,待他如同亲子。此后,曹休随曹操四处征战,曾在曹操的“天下骁锐”——虎豹骑中担任宿卫任务。凭借资历,曹休可谓是曹魏的元老,且实力不容小觑,因此,司马懿无法与他相比。
公元218年,在汉中之战期间,曹休识破了刘备将领张飞的计谋,成功大败吴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军统帅夏侯渊在定军山战役中被刘备军斩杀。曹操亲自征伐汉中,但刘备坚守险要,曹军难以攻破,逃兵不断,曹操最终决定撤军。曹休随军退至长安后,获得了中领军的职务。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此时,曹休镇守曹魏东线,多次击败东吴大军,参与了讨伐吴国的战斗。公元226年,曹丕临终时,指定曹休、曹真、司马懿、陈群等人为托孤大臣,辅佐太子曹叡即位。魏明帝即位后,曹休被封为长平侯。在对抗东吴将领审德时,曹休击败了敌军,斩杀审德并收降了吴将韩综、翟丹等人。之后,他的封地增加了四百户,并被晋升为大司马,几乎成了曹魏武将中的最高领导者。
然而,曹休的结局令人惋惜。公元228年,他在石亭之战中因过于自信,未能谨慎对待东吴的诈降计谋。最终,曹休被陆逊等人伏击,损失了超过一万名士兵。因伤心过度,他在同年病逝,英年早逝,未能实现更大的成就。
二、曹真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因作战勇猛屡立战功,逐渐在曹操阵营中崭露头角,历任偏将军、中领军、征蜀护军等重要职务。公元220年,曹丕登基后,任命曹真为镇西将军,负责统辖雍州和凉州的兵马。曹丕还特意将曹真和曹休安排镇守魏国的西线和东线,以防止司马懿等士族掌握过多兵权。
黄初二年(221年),曹真率领魏军征讨河西的诸胡联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魏国重新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通道。次年,鄯善、龟兹和于阗等西域王国纷纷派遣使者朝贡,曹魏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
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分兵南征孙权,命曹真与夏侯尚、张郃、徐晃等将领组成中路军攻打江陵。曹真击败了吴将孙盛,并与夏侯尚共同抵挡了吴军的增援,成功围困江陵城。然而,由于流行的疫疾蔓延,孙权被迫向魏国重启和谈,魏军撤退。
公元226年,曹丕临终时,也指定曹真为托孤大臣。魏明帝曹叡即位后,曹真被晋升为大将军,并承担起更为重要的责任。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中原,曹真亲自率军抵挡,成功解除了蜀汉的攻势。在曹休去世后,曹真兼任了大司马,权势更为显赫,在魏国将士中享有很高威望,堪称魏国的顶级名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