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可以说是东晋历史上少数的杰出人物之一。虽然他的成就无法与后来的刘裕相比,但他曾多次带领东晋军队发起北伐,尤其在西征和北方战事中表现出色。首先,桓温西征巴蜀,成功灭掉了成汉政权。成汉是西晋末期第一个脱离西晋自立的割据王朝,其存在一直使得东晋的版图处于类似孙吴的局面(尽管在法理上,东晋比孙吴要强得多)。因此,桓温打败成汉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极大地改变了东晋的局势。除去对成汉的征讨,桓温还多次发起对前秦、前燕等割据势力的战争,尽管这些战事的成果不尽如人意,但却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威望。最终,桓温废除了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改立了司马昱为傀儡皇帝。
从理论上看,废除原皇帝并扶立新帝为傀儡的做法,常常意味着篡位的野心。然而,桓温在临终时依旧未能登上帝位,那么,问题的关键到底是什么呢?
1、东晋权力格局
晋朝自第二任皇帝司马衷在位时便开始陷入动乱。司马衷在位期间,西晋的外戚和宗室争权夺利,致使胡人势力不断壮大,最终西晋灭亡,怀帝和愍帝也分别被匈奴人俘虏。到东晋建立时,巴蜀已被成汉占据,北方也已被匈奴控制,东南的江东地区才勉强名义上属于晋朝。在南方士族的支持下,晋朝宗室的司马睿得以称帝,这标志着东晋的开始。
实际上,司马睿的权力大部分依赖于南方士族的支持,因此他的皇权并不稳固,士族的影响力无处不在。尤其是王家出身的士族,因其支持司马睿称帝,地位显赫,至此便有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这种分权的体制,奠定了东晋特殊的权力格局。
2、东晋权力格局的特点
东晋的政权格局使得皇帝的权威长期处于低位。实际上,东晋的许多皇帝往往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权力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士族手中。但这种格局的优点在于,由于士族间的制衡机制,只要士族势力尚存,任何试图取代司马家族的行为都难以得逞。这种力量平衡实际上也起到了保护皇帝位的作用,使得即便在动荡时,东晋的皇位依然得以相对稳定。
当桓温凭借自己的显赫战功,试图废除东晋皇帝并自立为帝时,他的行动遭到了士族们的强烈反对。尽管桓温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但面对士族的联合抵制,他显然力不从心。而士族的反抗并不仅仅通过直接冲突来实现,他们还采取了看似温和但实际充满暗斗的策略。例如,按照古代传统,篡位者在实施行动前,必须获得皇帝的诏书,授予自己九锡,这一任务由谢安负责。然而,谢安不断以诏书未写好的借口拖延时间,实际上就是在拖死桓温的时机。
或许有人会说,桓温拥有兵权,完全可以直接动用力量,杀掉谢安,甚至让其他人来起草诏书。毕竟,皇帝已经在桓温的掌控之下。然而,东晋士族的影响力并非桓温所能忽视。谢安只是士族中的一位代表人物,如果桓温真的动手,他可能会引起整个士族集团的强烈反弹,这种反弹的力量足以使得桓家的政权在尚未稳固之际就彻底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