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云:“国家治尚忠厚廉平之吏,代不令人,今独著循吏于篇,自国初至靖康,所传才十一人,而靖预焉!”改革施行已久的科举制度,陈靖在农事上也多有建树,屡次受到宋太宗的称赞并被委以重任。他是如何凭借实际行动,成功入选《宋史》所载的十二位“循吏”之一的呢?
一、割据藩镇,称得上忠贤
建隆四年(963年),陈洪进在担任清源军节度副使期间,软禁了上司张汉思,南唐后主李煜借机任命他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等州观察使。此后,陈洪进割据泉州、漳州两地,成为自安史之乱以来,最后一批割据一方的军阀之一。
陈洪进心机深远,在泉州别驾陈仁璧的建议下,既向南唐后主李煜表示臣服,又以表文向宋太祖称臣,表示愿意纳土归宋,并多次向宋朝进贡。陈仁璧的劝谏被宋太宗赏识,授予他检校膳部员外郎职务,同时加封泉州录事参军,赐予绯鱼袋。
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即便陈洪进依然掌控一方,他依然审时度势,于是入朝觐见宋太宗,继续表明效忠。此时,年事已高的陈仁璧因健康原因推辞了入京,反而推荐了次子陈靖代为随行。陈靖聪颖好学,品行端正,这次进京不仅获得了宋太宗的接见,更得到了丰厚的赏赐:“赐钱千万,白金万两,绢万匹”。然而,尽管父亲有为国家建言献策的功劳,陈靖未能立即被任命官职,随后他不得不在京城空闲度过了两年之久。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林居裔率众反宋,宣布起义。林居裔的起义根据地位于游洋镇,这是个险要的战略要地,北控永泰、南达莆田。游洋镇地势险峻,林居裔依托关隘构建防线,朝廷难以攻破。陈靖当机立断,主动请命,徒步百里,迅速赶赴前线,被任命为泉州德化县尉。在平定叛乱后,陈靖再度得到提拔,升任阳翟县主簿。
二、军政皆能,真知灼见
宋太宗赵炅在灭北汉后,积极准备对辽开战。在其统治期间,宋辽发生了多次大规模冲突,双方势均力敌,战事不断。不过,令太宗意外的是,北宋朝廷内除了皇帝外,几乎所有的大臣都主张和辽讲和,尖锐批评太宗力主伐辽,认为其做法无益于民生,非国家长久之策。
端拱元年(988年),宋太宗第二次亲征失利,决定放弃主动进攻,转为防守。然而,辽军依然来势汹汹,四面攻击,宋军屡次败北。这一情形令宋太宗十分愤怒,内心不满。就在朝廷中的其他大臣沉默不语时,陈靖站出来提出五条战策:“明赏罚、抚士众、持重示弱、待利而举,帅府许自辟士,将帅得专制境外。”这些策略得到了太宗的高度评价,随即任命陈靖为将作监丞。不久,陈靖又被任命为御史台推勘官,并开始在这一职位上继续发光发热。
他还提出改革官吏考核及升迁制度,主张更严格的管理与选拔。“所论真知灼见,太宗益重之”,最终陈靖被任命为秘书丞。陈靖凭借自己卓越的才学一路高升。
在此期间,陈靖的父亲陈仁璧去世。宋太宗十分感念陈仁璧过去为朝廷谏言献土的功劳,命人为陈靖书写墓表,并赠予他太子洗马的荣衔。按北宋的丁忧制度,陈靖按规守孝,回乡守丧,与文学名士孙何、丁谓等人往来甚密,深得他们的钦佩。三年服丧期满后,陈靖再次回归政坛,升任直史馆。
三、科举改革,农田制度
宋太宗在位期间极为重视文官制度,科举尤其受到重视,甚至对科举制进行了一些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宋太宗主持的殿试中,考生往往凭借答卷的速度而非内容来决定名次,最快交卷者直接获得状元。然而,这种以速度取胜的方式很快引起了社会的不满,许多考生为了争取时间,撰写华而不实的文章,导致科举的公正性和质量大打折扣。
陈靖对此深感不满,他大胆提出应当放弃以“速度”取胜,而应更注重内容的质量。他还建议实施“糊名法”,确保科举选拔的公正性。这些建议得到了宋太宗的采纳,并实施。
宋太宗不仅注重文治,还非常关注农业发展,打算进行改革以促进农业生产。淳化四年(993年),陈靖作为太常博士,建议朝廷进行土地均税、按亩量授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宋太宗非常高兴,并召见陈靖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虽然陈靖提出的农业改革意见得到了宋太宗的认可,但由于三司的抵制,这一建议未能最终实施。
四、循吏之路,卷入党争
宋真宗继位后,陈靖被调往各州,历任河南、京西、京东转运使等职,知泉州、苏州、越州等地。景德三年(1006年),陈靖因母亲去世,极度悲痛,泪尽血出,宋真宗被其孝心打动,特赐十万贯钱,并准许其奔丧,礼制全备。服丧期满后,陈靖再度担任兵部郎中、直史馆知越州兼两浙东路安抚使,升迁为太常少卿,随后进阶太仆卿。
然而,在此时,北宋朝廷内部的文官党争逐渐加剧。寇准与丁谓两位名臣的争斗,成为政治斗争的导火索。尽管丁谓最终成功打压了寇准,但由于他阻挠仁宗亲政并与宦官勾结,最终被贬。与丁谓结交的官员,包括陈靖,也在这一党争中遭遇挫折,被迫辞官回乡。
回到家乡后,陈靖不再参与政事,他的心境也转向了田园山水之间。在此期间,陈靖写下了《壶公山赋》,表达对家乡美景的赞美,并将自己关于农事的奏议整理成《劝农奏议》一书,同时创作了《经国集》十卷,其中不少内容成为后世推崇的“名臣奏议”,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