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乾隆三年十二月三日,清朝名臣李卫病逝于家中,乾隆帝深感悲痛,特赐他谥号“敏达”。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但令人惊讶的是,在雍正帝的宠臣中,只有李卫得到了这样的殊荣。即使是乾隆20年病故的三朝元老张廷玉,在乾隆朝的结局也十分凄凉。这不禁引发人们的疑问:李卫为何能在两朝之中稳居高位,并最终善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雍正的三大重臣,以及其中另外两位为何遭到雍正的忌惮。
首先要提到的是雍正帝一直尊敬的“舅舅”隆科多。大家都知道,隆科多因在康熙帝去世后的权力斗争中,为雍正的登基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深受雍正宠信。尽管隆科多是佟国维的儿子,身世显赫,但为什么他会选择支持当时几乎默默无闻的四阿哥胤禛呢?
隆科多最大的功劳就是在康熙去世后,政局动荡之时,及时拿出了康熙的遗诏,确保了雍正的继位。而在此之前,隆科多与雍正的关系并不深厚。雍正即位后在奏折中提到,“我的舅舅隆科多,是康熙帝真正的忠臣、国家的功臣,我和他之前并未有深交,这确实是我们以前的过失。”从这份奏折中可以看出,雍正对隆科多的极高评价,甚至称他为少见的忠臣良臣。可以推测,雍正刚即位时,对隆科多的了解并不深入,甚至没想到他会在关键时刻坚定支持自己。
隆科多深得康熙的信任,即使康熙在处理佟国维与八阿哥胤禩的纷争时训斥过佟国维,也没有影响隆科多的地位。康熙曾在奏折中温情地告诫隆科多,要小心权力带来的腐化,并委托他担任了九门提督一职,掌管紫禁城的禁军。即使隆科多没有支持雍正,任何一位阿哥上位时都必然会重视这位康熙心腹。隆科多之所以坚定支持雍正,正是因为雍正确实是康熙亲自挑选的继位人选,作为托孤重臣,隆科多自然会在关键时刻拿出遗诏,确保雍正的正统地位。
然而,正因为如此,隆科多的倒台来得异常迅速。首先,隆科多的任人唯亲、贪污受贿行为让雍正感到不满。雍正即位后对隆科多委以重任,这使得他在朝中拥有了极大的权力,甚至连官员的任命都需经过隆科多的同意。这导致了大量希望通过隆科多来获得官职的人。而雍正对于官员腐败、结党营私深恶痛绝,隆科多的行为显然触犯了雍正的底线。
更糟糕的是,隆科多频繁将自己与诸葛亮相提并论,称自己为康熙托孤的忠臣。这一言论,显然刺痛了雍正的心。雍正早已在《大义觉迷录》中为自己的合法继位辩护,隆科多的这种言辞无疑是在挑衅雍正的合法性,极易引起不满。更何况,隆科多推荐的许多官员都涉及贪污,而他在雍正质询时的种种回避和撒谎,也令雍正不满。最终,隆科多在怡亲王允祥的弹劾下,被列为41条大罪,终身被圈禁。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另一位宠臣——年羹尧。年羹尧年少成名,22岁就通过了三甲进士的考试,一度是雍正朝中的一名文官。后来,他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四川的叛乱,获得了康熙帝的赏识,迅速转为武将。然而,年羹尧的成功也带来了他的傲慢和自负。年羹尧喜欢在文人雅士间游荡,曾经公开贬低书生,这使他在雍正的管束下变得更加收敛。
许多人认为年贵妃的宠爱与年羹尧有直接关系,实际上情况恰恰相反。年羹尧并未因妹妹年贵妃的关系而受到雍正的宠爱。雍正对年羹尧的重用,反而是基于年羹尧的能力和对国家的贡献。在雍正初期,年羹尧的地位非常高,雍正亲自写信慰问他,并表示希望他能成为一名千古君臣榜样。雍正还在年羹尧远赴山西赈灾时给予了亲笔批示,表达了深切的关怀。
然而,随着年羹尧权力的不断膨胀,他与隆科多和怡亲王允祥的矛盾也逐渐加深。年羹尧手握兵权,常推荐自己的亲信,这使得隆科多等人不满。此外,年羹尧与雍正的弟弟允祥产生了严重的矛盾,他的亲信多集中在陕甘地区,而当允祥调查国库亏空时,年羹尧却请求雍正免除陕甘地区的欠款并不追究责任。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雍正与年羹尧之间的隔阂。
年羹尧的高傲和目中无人最终导致了他的倒台。虽然雍正尽力在二者之间调和,但年羹尧仍旧我行我素,最后在乾隆四年被弹劾致死。雍正亲自命令抄家,发现年羹尧竟然写了《西征随笔》,其中充满了自我奉承的言辞,令人气愤不已。雍正看到此书后,气得吐血不止,可见年羹尧的傲慢已达极点。
然而,李卫的结局却与隆科多和年羹尧大不相同。虽然他在雍正朝得到了极大的宠爱,但李卫最终却能够善终,并且在乾隆时期获得了“敏达”的谥号。李卫并非如影视剧所描绘的那样出身贫寒,而是来自一个相对富裕的家庭。尽管年轻时游手好闲,直到29岁才通过捐官开始仕途,但他凭借自己的出色政绩,逐渐赢得了雍正的信任。
李卫的性格直率、重情重义,这也是他能够获得雍正青睐的原因之一。在担任户部郎中时,他曾公开揭露一位亲王的腐败行为,雍正因此对他十分赞赏。李卫还敢于批评大臣鄂尔泰的弟弟贪污受贿,雍正对李卫的正直和敢于冒犯权贵的态度深感敬佩。最为难得的是,李卫始终保持独立,不结党营私,凡事都为雍正考虑。尤其是在浙江的文字狱风波中,李卫积极为受冤士子奔走,使浙江的风气焕然一新。
乾隆三年,李卫因病去世,乾隆帝深感惋惜,赐予他“敏达”的谥号。李卫是雍正三大宠臣中唯一得以善终的重臣。然而,若李卫不是早逝,恐怕也难逃乾隆朝的风云变幻。乾隆曾在南巡时看到西湖庙里供奉李卫的神像时,勃然大怒,认为李卫不过是“承蒙先帝恩宠,行事骄狂,并非贤臣”,甚至下令销毁神像。如果李卫活得更久,可能也会像张廷玉一样,晚年被新君所疏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