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联合国五常:美国支持,苏联反对!
中国与联合国之间的故事充满了复杂与波折。要讲清这个故事,我们需要从美国总统罗斯福说起。
1943年,正是罗斯福总统的第三个任期。这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依然在全球范围内肆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经过了200天的激烈战斗后,德军彻底溃败,双方的伤亡人数超过了200万。从此,德军再也无法发起大规模进攻。同一年,美国的名将艾森豪威尔被任命为盟军在欧洲的最高指挥官。4月,美国海军成功击毙了山西五十六;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紧接着在10月向曾经的盟友德国宣战……
此时,盟国已经在战争中逐渐占据了主动。斯大林格勒成为了欧洲陆战的转折点,而在前年爆发的中途岛海战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也只能转守为攻。随着盟军逐渐取得胜利,罗斯福总统的目光从战火纷飞的前线转向了战后的国际秩序。他深知,尽管二战远未结束,但胜利已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国际秩序必须提前谋划。
23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凡尔赛和约》设立了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目的是维护战后的全球秩序。当时,美国虽然推动了这一组织的成立,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国际影响力,最终选择未加入。国联成立时的四大常任理事国分别是英国、法国、日本和意大利。随后,苏联加入,成为了第五个常任理事国。尽管国联号召要维护世界和平,但由于其自身的无能和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国际局势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连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深受其害,最终国联在无数嘲笑声中解体。罗斯福深刻认识到,不能让历史重演,国联的失败不能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秩序的范本。
罗斯福设想中的战后世界需要一支能够有效维护秩序的力量,而这支力量,显然应该由全球最强大的几个国家组成:首先是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尽管战争没有在本土进行,损失极小,但其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全球领导者。美国必须担任这个“世界警察”的角色,绝不能让自己成为像一战后国际联盟那样的笑柄。
接下来是英国。尽管英国在二战中的损失巨大,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已不复存在,但其深厚的历史影响力和全球分布的殖民地仍然使其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重要地位。罗斯福虽然深知英美两国的竞争关系,但他也必须考虑到英国的历史背景和国际影响力。
第三个国家则是苏联。苏联在二战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如果没有苏联的强大抵抗,德军很可能会在欧洲横行无忌。尽管美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充满敌意,但由于双方都意识到德国的威胁,苏联也成了罗斯福计划中的重要一员。
至于第四个国家,出乎许多人意料的是中国。中国不仅拥有四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且为抗击日本付出了巨大代价。在二战中,中国几乎牵制住了日本的大部分军力,使得日本无法全力投入欧洲战场。如果没有中国,亚洲战场的局势很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尤其是在1942年,中国战场上曾集结了日本超过58个师团,其中有37个师团直接投入中国战场,占到了日本全部兵力的64%。因此,尽管中国处于贫弱状态,罗斯福仍认为其在战后秩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坚决反对中国成为常任理事国。他认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并不具备足够的力量来维护全球秩序,尤其是中国自身的内政和经济问题层出不穷。斯大林以中国没有参加德黑兰会议为理由,拒绝中国进入常任理事国行列。德黑兰会议是大国商讨战后国际新秩序的重要会议,斯大林认为中国没有出席这一会议,缺乏足够的资格。
面对斯大林的反对,罗斯福并未妥协。他坚持认为,战后的世界必须包括中国。中国不仅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其地理位置也使其成为东亚地区重要的战略力量。没有中国,世界格局将无法完整。最终,斯大林在压力下做出了妥协,允许中国加入。
中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决定,标志着一个弱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与一战后的屈辱相比,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地位无疑有所提升。
然而,美国和苏联支持或反对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的原因,都与各自的战略利益密切相关。美国支持中国,不仅因为中国在人口和国际影响力上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加入能够有效制约苏联的扩张。而苏联则反对中国加入,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干扰到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实际上,所有国家的立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从未真正放下利益的考量。
英国最初也曾反对中国加入常任理事国,但最终在美国坚持的情况下,选择了妥协。英国的条件是:如果中国入常,那么法国也必须入常。这一妥协是英国在战后确保自己在欧洲事务中影响力的一个策略。
法国的加入,虽然并非罗斯福最初的设想,但在英国的推动下,最终成为了五常之一。法国虽经历了战争的重创,但其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使其依然具备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
与此同时,美国曾考虑过让巴西成为常任理事国,但由于巴西在战争中所做的贡献有限,且国际影响力较小,这一提议最终被搁置。而关于非洲的代表,尽管最初也曾讨论过,但各国默契地忽略了这一区域。
实际上,雅尔塔会议上的一张经典合影最能反映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在这张照片中,罗斯福、斯大林和丘吉尔三国领导人并肩而立,象征着美苏英三国主导下的战后国际秩序。罗斯福坐在中间,表情从容自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全球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剧变。美国稳稳坐上了全球领导的宝座,英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衰退,苏联在与西方的冷战中逐渐疲弱,最终于1991年解体。
1945年,联合国成立,罗斯福提出的“世界警察”设想终于得以实现。中国、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中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抗美援朝战争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1971年9月,中国成功发射了首枚洲际运载火箭,标志着中国具备了远程核武器威慑能力。同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正式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并开始在全球事务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
如果说中国在二战结束时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因为美国的支持,那么中国恢复合法席位的过程则更加彰显了中国自身实力的崛起。这一历程,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崛起,也体现了全球政治格局的深刻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