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元五年(264年)3月,钟会灭蜀后,手握二十多万大军,居功自傲,不甘人下,在成都反叛司马昭,因为魏军哗变,冲进钟会军营,将钟会杀死。
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在成都到处烧杀掠夺,死伤狼藉,钟会部下数百人被杀,包括蜀汉的姜维一家,以及蜀汉的一些将领。
在这期间,庞德的儿子庞会公报私仇,趁机闯进关羽的家中,将关羽后人全部杀死。
邓艾被槛车押送洛阳的途中,被监军卫瓘派遣和邓艾有仇的将军田续,追上槛车,将邓艾父子杀死。
成都秩序大乱,造成严重后果,直到后来卫瓘约束众军,混乱这才平定。
钟会被杀后,因为是“叛贼”的身份,无人敢为钟会收尸。这时,一个叫向雄的人,站了出来,为钟会收尸并安葬。
向雄是谁呢?他为什么这么大胆,敢为叛贼收尸安葬呢?难道他不怕司马昭将他诛杀灭族吗?
向雄敢为钟会收尸安葬,是有原因的。
向雄是钟会手下的功曹,在担任功曹之前,钟会可以说是向雄的伯乐,当时,向雄因为犯法了,被关在监狱中,钟会觉得向雄有才,于是,把向雄从监狱中征召出来,担任从事。
也就是说,是钟会发现并解救了向雄,并让向雄在自己的手下做事,钟会对向雄有知遇之恩。
钟会被杀后,向雄冒着生命危险,为钟会收尸并安葬,也是出于知恩图报。
但是向雄的这个做法,让司马昭很生气,公然为叛贼收尸安葬,司马昭怎么能容忍?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文王闻锺会功曹向雄之收葬会也,召而责之。
于是,司马昭立即派人将向雄抓来,斥责他说,以前王经去世,你在东市哭他,我不问罪。现在钟会反叛被杀,你又收殓安葬他,我如果再宽容你,王法将用到哪里?
王经因为曹髦讨伐司马昭时,没有和王沈、王业一起向司马昭告密,而被司马昭下令处死。
甘露五年(260年),魏国皇帝曹髦,因不满司马昭专权,召见王沈、王经和王业,准备讨伐司马昭。王经进谏,劝曹髦不要这样做,否则会适得其反,大祸临头,但曹髦不听,在场的王沈、王业立即跑去向司马昭告密,他们要王经一起去,王经不去。
曹髦被杀后,王经因未向司马昭告密,被司马昭下令处死,同时,王经的母亲也一起被杀。
王经被杀后,向雄跑到王经的身边,哭得非常伤心,让周围的人都很动容。
《资治通鉴》记载:王经及其家属付廷尉。经谢其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其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及就诛,故吏向雄哭,哀动一市。
但这次,为王经母子收尸安葬的,不是向雄,而是雍州故吏皇甫晏,他用家财收殓并安葬了王经母子。
《世语》记载:刑及经母,雍州故吏皇甫晏以家财收葬焉。
向雄为什么去哭王经呢?
因为,当时向雄担任王经的从事,是王经的下属,王经对他也有知遇之恩。但是,当时司马昭并未将向雄治罪。
这次,向雄又为钟会收尸安葬,所以,司马昭就再也忍无可忍了。
面对司马昭的斥责,向雄说,从前先王掩埋刑人的骨骼尸体,仁德润泽朽骨,当时难道先占卜功过然后才安葬吗?我为钟会收尸安葬,是为道义所感化,道义教化是没有过错的。法令在上面制定,教化在下面发扬,为什么要让我立身于违背生死常理的时代呢?再说,您把钟会的枯骨弃在荒野,作为将来的仁人贤士的口实,也不太合适啊?
司马昭听了向雄的话,觉得有道理,很高兴,与向雄交谈并饮宴后,让他回去了,不再追究问罪。
向雄冒着生命危险,敢公开为钟会收尸安葬,可以看出向雄是一个有良心的人。
西晋建立后,向雄在西晋为官。
泰始年间(265年―274年),向雄升任秦州刺史。
咸宁初年(275年),向雄入朝担任御史中丞,升任侍中,又担任征虏将军。
太康初年(280年),向雄担任河南尹,赐爵关内侯。
后来,晋武帝司马炎下诏让弟弟齐王司马攸回到封国,向雄上书劝说,司马炎没有采纳。向雄极力进谏,依然无果,愤懑而死。
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汉晋春秋》《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