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作为海军副司令的李作鹏与政治部主任张秀川之间出现了明显的隔阂,原因归结为职务升迁问题。张秀川当面向李作鹏发出质疑,表达了对未能提拔他为副政委的不满:“你凭什么不支持我升副政委?你是在以德、才为重,还是仅仅看重资历呢?”这种直接的对峙显示出两人关系的紧张。
李作鹏与张秀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1962年,他们被派往海军加强领导,李作鹏担任常务副司令员,而张秀川则是政治部主任。虽然李作鹏刚刚抵达,可他就如同一位“钦差大臣”,在海军内部拥有较高的发言权。虽然海军高层有肖劲光和苏振华两位重要官员,但在实际的工作中,李和张常常被指派在前线出谋划策,苏振华则相对处于后面的位置,甚至连行动的节奏和步伐也被李与张所主导。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李作鹏、王宏坤和张秀川这三位领导被视作“李王张”,虽然看似好友间的默契,但在工作中两人却有着明显的分歧和隔阂。
同年,在一次常委会议上,对海军干部进行讨论时,一位负责干部工作的副政委向李作鹏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考虑将张秀川提拔为副政委。虽然张秀川的表现积极,但他在海军服役的年限仅为三年,相比之下,部队中老资格的人士众多。
张秀川是一位典型的“三八式”干部,指的是在抗战爆发后便投身革命的年轻人。经过不断的锤炼,他在革命队伍中迅速成长,担任过营教导员、冀鲁豫军区的团政委、联防军团长兼政委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期间,他被派往东北战斗,担任了副旅长、军分区副司令员,并多次担任军区和师的政治工作职务。新中国成立后,张秀川不断晋升,历任军政治部主任、军副政委等重要岗位。1955年,他在评级授衔中被定为准军级,并被授予少将军衔。
1962年,张秀川与李作鹏被抽调至海军检查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向上级汇报了调研结果,并指出海军内部存在一些需改进的问题。因而,他们被调任至海军担任新职务。海军政治部主任的职务相当于大军区的副职,与副司令员、副政委、以及参谋长同级,从行政层级来看,该职位低于副司令员和副政委。尽管身为准军级少将,张秀川的迅速晋升顾及了他的能力与潜力。
在讨论张秀川是否升任副政委的问题上,李作鹏考虑到他在海军的任职时间较短,以及部队干部的提拔通常需参考资历,因此他更倾向于谨慎决策,并要求了解各大军区关于“三八式”干部提拔为大军区副政委的相关先例,以便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
不久后,这一消息传到了张秀川耳中,令他非常不满,并当面向李作鹏发难。他直言不讳地质问,为何不支持他的升职,究竟是信任才华、道德,还是单纯依赖资历的问题?对此,李与张的关系逐渐显现出不和谐的迹象。随着林总对海军几位领导的谈话,张秀川一度被提议调离海军,但最终这一决定并未付诸实施。
到了1968年,张秀川顺利升任副政委,随后在1969年调任军政大学政委,迈入大军区级正职行列。从级别上看,张的晋升速度在准军级少将中实属不慢,能够在1969年成为大军区的正职,显示了他在干部中的相对优势,这一成绩也是很多中将所无法企及的。然而,1971年之后,张秀川渐渐就消失在公众的视野中,留下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