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场由亲叔篡位的战争之一。此战自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爆发,持续了整整四年,最后以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并顺利登基为帝而告终,建文帝的下落至今成谜。看似掌握大明江山的建文帝朱允炆,实则因多重因素在靖难之役中败给了朱棣。身为天子的朱允炆,虽然控制着朝廷与军队,但他的对手朱棣不仅一步步壮大实力,最终击败了他所拥有的百万南军,掌握了明朝的最高权力。
至于朱棣能最终胜出,很多历史学者将责任归咎于建文帝的失误,尤其是在用人方面。李景隆,建文帝任命的主要将领,曾多次被朱棣击败,使得整个战局进一步倾向于朱棣一方。李景隆的战绩惨败,甚至被戏称为“大明战神”。然而,建文帝麾下也并非没有有能力的将领,诸如盛庸和平安等人也曾屡次战胜朱棣,但他们的努力并未能改变最终的结局。随着局势的变动,盛庸虽然主动辞去官职,仍难逃被迫自尽的命运。
翻阅《明史》,我们会发现盛庸的身世显得尤为神秘。史书对他籍贯和出生日期几乎没有任何记载,仅留下“未知何许人”的简短描述。作为洪武年间的高官,盛庸能够担任如此重要职务,却始终未有详尽的背景资料,这一神秘感引发了不少猜测。有人认为盛庸或许并非汉人,这也使得他的出身和生辰难以考证。
当靖难之役爆发时,建文帝首先任命年迈的开国功臣耿炳文为征虏大将军,带领大军北上讨伐朱棣,盛庸则作为参将随行。可惜耿炳文因为年老体衰,指挥能力受限,刚到真定便遭遇朱棣军的突袭,导致兵员死伤惨重,史书记载:“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在朱棣军的压迫下,耿炳文决定坚守阵地,而朱棣则因无法突破城墙,最终选择撤退。得知战败消息后,建文帝迅速听从大臣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决定将李景隆提升为大将军。然而,李景隆的表现却大大低于建文帝的期待,未能有效挽回败局。
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率领大军攻打朱棣的大本营北平,但在接近胜利之时错失了良机,使得朱棣回师并轻松击败了李景隆。次年四月,李景隆又在白沟河与朱棣军交战,最终遭遇惨败,丢失了大量军备,狼狈逃至山东。为了阻止朱棣的进攻,盛庸与山东参政铁铉坚守济南,并通过夜袭成功逼退了朱棣的军队。凭借这一战绩,盛庸被封为历城侯,随后又被加封为平燕将军、总兵官。
随着局势的发展,朱棣再次发动攻击,兵锋直指沧州,盛庸紧急率军驻守东昌,巧妙地布下阵法,重重包围了朱棣主力。尽管朱棣在燕将张玉的协助下成功突围,但盛庸的策略依然取得了不小的胜利。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燕军再次集结,三月,燕军与盛庸军在夹河交战,盛庸率领的南军一度占上风。然而,第二天战斗中突如其来的东北风改变了战局,燕军乘风袭击,成功打败了南军,盛庸被迫撤退至德州。
随着燕军不断壮大,盛庸的军队逐渐陷入困境。燕军在灵璧一战中大破南军,俘虏了平安等重要将领。为阻止朱棣军队进一步推进,盛庸指挥南军驻守淮南,然而,燕军将领邱福通过偷渡淮河,成功包抄了南军后方。盛庸再次遭遇失败,最终退守长江。而负责守卫南京的陈瑄则选择投降朱棣,导致南京没有任何防守可言,迅速陷落。
在朱棣成功登基后,盛庸率领残军投降,并被任命驻守淮安。尽管他在永乐元年主动辞去官职,但不久后他依然因被指控“怨望有异图”而遭弹劾,最终无奈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