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由孙中山倡议,并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背景下创办。这所军校是近现代中国三大著名军校之一,培养了大量重要的军事和政治人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黄埔军校的前六期学员中,有许多我党党员,也有一些来自国民党阵营的将领。由于当时国共合作的背景,这些将领被分别安排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职务。然而,随着“四一二”政变的爆发,国共关系迅速破裂,导致他们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
其中一些国民党将领曾一度加入我党,但由于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他们最终选择了退出。这些人包括范荩、石仲伟、刘昌校、廖划平、黄铁民和傅秉勋等六位。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六位选择离开的黄埔生的结局。
首先,范荩的结局最为荣耀。他来自江西丰城,是黄埔军校第三期的毕业生,与聂帅同龄。范荩的教育背景相当优越,从南昌二中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军事教育。26岁时,他被推荐到黄埔军校任职,在这里结识了周恩来、鲁易等革命家,受到他们的影响,范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黄埔第三期第七队的少校队长。
范荩虽然出身旧军官家庭,但在祖国的危难时刻,他依然深受爱国情怀的驱动。南昌起义爆发后,他作为30团团长参与了起义,并且归属于起义军第10师,成为该师的精锐部队。然而,由于第10师的突然倒戈,范荩失去了军权。原来,第10师的蔡廷锴部不愿南下进贤,为了让部队留在原地,蔡廷锴设计将范荩等人扣押,并将30团遣散。失去军权后的范荩于1929年转到湖南工作,但由于与党失去联系,他最终脱离了党组织。
然而,范荩并没有就此沉寂。1930年,张治中推荐他到湖南工作,并在张治中的提携下,范荩先后担任湖南省保安处人事科长,随后调任国民革命军第87军198师副师长,并成为抗日名将。1938年9月,日军逼近湖北黄陂,为保卫黄广防线,范荩率198师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最终,他在黄陂郊外英勇牺牲,年仅39岁。范荩以偏师死战黄陂,他的牺牲为国家和人民留下了光辉的历史。
除了范荩,其余五位早退的黄埔学员均活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仲伟,出生于1902年,陕西富平人,早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并于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了党组织。1928年,他开始从事兵运工作,后因兵变失败转入武汉军委,成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石仲伟参与过北伐战争,领导过大冶暴动,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担任重要职务。解放后,他成为了民革西安市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并于1991年去世,享年90岁。
刘昌校则是黄埔四期的毕业生,出生于1903年,湖南永兴人。刘昌校早年加入党组织,并在军统局担任重要职务。他曾多次协助党内领导人,并在土地革命期间受到戴笠的器重。1949年,刘昌校随蒋氏政府败退至台湾,最终于1982年去世,享年79岁。
廖划平,四川内江人,曾是黄埔四期的教官,也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者之一。廖划平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党内认可,但在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捕并最终加入了国民党。抗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军统局督察室少将主任。1951年,他因突发脑溢血病逝于台北,享年60岁。
黄铁民是黄埔三期的步科毕业生,来自安徽寿县。他曾活跃于黄埔学员中,并参与兵运工作。尽管与党失去联系,最终他退党,成为了国民党将领。1984年,黄铁民去世,享年84岁。
傅秉勋是黄埔五期的毕业生,四川仁寿人。他早年曾加入过党组织,但因为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而脱离了组织关系,成为了国民党的一员。傅秉勋参与了抗日战争,并在淞沪会战中发挥过作用,但因思想顽固,他最终在1952年因自杀身亡,年仅46岁。
这些黄埔军校的学员,虽然有的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的经历和牺牲都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