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在全军进行评级时,曾经担任兵团司令和政委的韦国清,最终被评为副兵团级。这一评定引发了一些人的困惑。从职务上看,韦国清完全有资格获得更高的级别;再加上他在华东战场上的突出表现,大家不禁疑惑,为什么他最终只被评为副兵团级?
回顾韦国清的军事生涯,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大家对他的评定或许能有所理解。在抗战后期,韦国清被调任为新四军第4师副师长,协助师长张爱萍在豫东地区指挥作战,并取得了不少显著的战果。抗战胜利后,他接任了第二纵队的副司令员职务,司令员是罗炳辉。随着罗炳辉的离开,韦国清成为了第二纵队的司令员。
1947年初,第二纵队与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合并,成立了新的第二纵队,他继续担任司令员。在之后的几次关键战役中,韦国清指挥的第二纵队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孟良崮战役、胶东保卫战等战役中。第二纵队擅长的就是阻击战,莱芜战役、宿北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多个阻击战役中,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1948年,韦国清率领第二纵队与第十一、第十二纵队会合,组成了苏北兵团,他被任命为司令员。虽然第十一、第十二纵队是由地方新组建的部队,战斗经验和战斗力相对较弱,但第二纵队作为兵团的骨干力量,成功牵制了敌人,并解放了泗阳与宿迁,进一步孤立了国民党守军在两淮地区的坚守阵地。在淮海战役中,苏北兵团攻克了海州北围的房山、阿湖、城头等地,使得苏北与淮北的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尽管与其他纵队相比,苏北兵团承担的战斗任务不算特别重,但他们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兵团内部,第二纵队的经验和战斗力无疑是支撑整个兵团的中坚力量。1949年,全军改编时,苏北兵团被撤销,韦国清被调任为第十兵团的政委,叶飞担任司令员。在参加了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之后,第十兵团转向福建,成功解放了整个福建。
从职务和战绩上看,韦国清的成就并不亚于叶飞。然而,为什么在评级时他并未被评为正兵团级,而是与叶飞不同呢?叶飞在抗战后期也担任了新四军副师长,并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纵队司令员和兵团司令。实际上,韦国清比叶飞早一年担任兵团司令员。从这一点来看,职务显然不是唯一的评定标准,军衔评定要综合考虑多个历史时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从韦国清的履历来看,自1940年起,他才真正开始参与前线作战。此前,他大多在军事教育领域工作。1929年,韦国清参加百色起义,正式走上了革命道路。早期,他在军队中担任基层指挥员。1932年,他调任红军学校学习,并成为一名军事教员,在接下来的八年里,他并未参与前线作战,而是一直从事军事教育工作。
1932年至1934年间,韦国清在红军学校和红军大学任教,并参与了红军的转移。在合并的干部团中,他担任特科营长,虽然他在职务上属于军事干部,但与作战部队相比,实际作战任务较少,更多的是在后方工作。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韦国清调任红军大学特科团代理团长,虽然肩负一定责任,但当时他所在的部队在战斗序列中排在较后的位置。
抗日战争爆发后,韦国清担任了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校长,带领师生前往前线办学。之后,他编入了抗大第六大队,挺进晋东南,担任抗大一分校副校长和教育长。直到1940年,韦国清才从教育领域转到前线,担任了旅政委、旅长、副师长等职务,开始了自己军事生涯中的辉煌时刻。
总的来说,1940年之前的几年里,韦国清并未参与大规模的前线作战。虽然他的贡献巨大,付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长期从事后方工作,他的战绩相对较少。因此,这也可能是他在评级时未能与叶飞一样,获得正兵团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