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gou)丽,第二个句一定要读(gou),由于中国古代历史着重研究帝王政治而忽视少数民族的历史,所以,即使是现在人们也是热衷于研究杨玉环进宫的时候是不是处女,而鲜有人研究几乎同时期存在于现在东北土地上的高句丽政权。
前几年,公司组织我们去本溪水洞团建,顺便也去了我们辽宁四大名山之一的五女山,五女山不仅风景绚丽,也是高句丽时期的王城,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在2004年的时候就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即使是我们全部都以辽宁人为主的公司同事,到了五女山上的高句丽博物馆,也都开口闭口高句(ju)丽,好尴尬的说!
另外,很多人也容易将高句丽和高丽搞混,从地盘上看,二者有重合性,就认为高句丽和高丽是一回事,这又是大错特错。
高句丽在公元669年就被唐朝给灭了,而高丽是在公元918年又成立的政权,两者相差250年,要说高丽是承接自高句丽,其实就跟努尔哈赤称“金”继承自金朝一样可笑,二者之间可能只有一毛钱关系。
高句丽是一个在东北地区强大起来的政权,里面包括很多民族,诸如扶余、契丹、鲜卑、新罗人,甚至也包括汉人,等到唐朝灭掉高句丽后,将高句丽人前往内地不少,此后在朝鲜半岛的新罗人(跟高句丽时的新罗人也可能并不完全一样)建立新的王朝,大概跟努尔哈赤一样,想要跟历史扯点关系,因此就称高丽。
当然,从如今的韩国人坚持宣称自己是高句丽的后人,也能够看出当年高句丽的强大,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经说过“高句丽不除,后世必为大患”。
可以说,隋炀帝耗费国力攻打高句丽,从开疆拓土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有先见之明的。
高句丽政权在汉朝时期迅速发展,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政治大动荡,高句丽在东北迅速发展,并且有不断向中原地区扩张的趋势,在北魏时期双方曾经发生军事冲突,可以说,中原王朝的北朝更能直面高句丽的威胁。
但是当时南北朝争夺的焦点,还是以传统中原王朝的领土为主,针对高句丽的崛起,只能放之任之,一直到隋朝时期,强大的中原集权建立后,对高句丽的战争自然放到了行程上。
另一方面,当时对隋朝来说,打击高句丽有一个很好的时机,那就是在朝鲜半岛的百济和新罗选择联手对抗高句丽政权,不但严重拖垮了高句丽的经济基础,还夺取朝鲜半岛一部分地区,形成对高句丽的钳制。
高句丽不断衰落,在隋朝灭了陈朝之后,彻底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纷乱,偏偏与此同时,高句丽却对中原王朝已经控制的辽西发起攻击,引发高句丽与隋朝的大战,高句丽在自知无法单独挑战隋朝的权威情况下,开始连接北部反隋游牧势力,一起打击隋朝北部边境,这使得隋朝不得不对高句丽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压。
公元612年隋朝号称百万大军开赴高句丽,却在辽河被高句丽歼灭三十多万大军,公元613年隋炀帝决定亲征高句丽,结果因为杨玄感反叛,搁置了这次军事计划,在公元614年,隋炀帝依然要进攻高句丽,但是隋朝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最终彻底搁置了进攻高句丽的战争计划。
在公元618年,隋朝被推翻,隋朝终究还是没能彻底打垮高句丽,有人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与高句丽的战争拖垮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依据,自古以来战争就是最烧钱的东西,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战争烧钱。
当然,要说隋朝因此而灭亡,实际上是有点过分看重这场战争的影响,尽管高句丽很强大,并且在军事上给予隋朝极大的挫败,但是如此就认为隋朝这样就灭亡了,显然小看了隋朝。
隋朝的灭亡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究其根本,还是在于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远征高句丽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跟隋炀帝修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一样,都是这种心理。
隋炀帝除了三征高句丽外,还曾发动亲征吐谷浑的对外战争。
这种战争,打胜了那就是“开疆拓土”的圣主,打败了那就是“穷兵黩武”的罪人,这一点可以将隋炀帝与唐太宗做一个对比。
实际上,我认为隋朝与高句丽的这场战争是无法避免的,这种地域上的军事对抗,尤其是在中原王朝建立后是很容易发生的,因为大凡喜欢搞大中央集权的人,都是喜爱排面的人,历代明君包括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等等在内的皇帝,都是这样的人。
因为好大喜功,必然要宣扬国威,打造开疆拓土的大一统帝国,实际上隋朝是完全有这个实力的,隋炀帝操作如果得当一点,不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也许也是“千古一帝”。
即使是在隋末自然灾害和战乱频发的情况下,隋朝中央政府依然拥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但是隋炀帝却不愿将其开仓放粮,希望把这些粮食用于排面上,建立更多的“功勋”,结果饿得不行的农民争相起义。
历史上记载隋炀帝为了向外国人显示隋朝的富足,在老百姓穷的穿不起衣服的时候,隋炀帝竟然下令将大量精美丝绸悬挂在树上用作装饰,在老百姓穷得吃不起饭的时候,竟然让外国人到饭馆里大吃大喝,当外国人问这顿饭要多少钱时,事先得到“接待通知”的饭馆老板声称“我们这里吃喝是不要钱的”。
看到这里,你应该就了解那些号称“千古一帝”的皇帝为了排面究竟有多下功夫,秦始皇征南越,汉武帝伐匈奴打大宛,隋炀帝与唐太宗征高句丽等等,都是一个个好大喜功者,开疆拓土与穷兵黩武的综合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