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东这一地区的面积,从广义上讲,可以覆盖五六百万平方公里,包括堪察加半岛、萨哈共和国和布里亚特共和国等地区。而从狭义上来说,主要指的是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这一部分包括了兴安山脉、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其中,萨哈林岛(即库页岛)是远东地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面积达到了7.64万平方公里,约为台湾的两倍,而且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让它成为一座真正的宝岛。
虽然远东地理上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邻,又靠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但为何该地区的经济始终难以发展呢?其中的原因,主要源自该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人几乎都不愿留在这里。相反,他们更倾向于前往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大城市,享受更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这种现象的形成并不复杂,归根结底是因为远东的经济发展滞后。这里的年轻人,不仅难以挣到足够的收入,也无法享受到更丰富的物质生活。随着这种恶性循环的形成,人口流失问题愈加严重。
远东的历史自1858年到1860年沙俄占领后便开始改变。当时,沙俄大力招募了大量中国劳工,帮助建设海参崴、伯力和海兰泡等城市,虽然建筑设计图纸是俄国的,但大部分施工人员却是来自中国,因为劳动力成本低。随着这些城市的逐步完成,沙俄也开始实施移民政策,为移居远东的家庭提供100俄亩的免费土地,并且免税20年。然而,即使有如此优厚的条件,也没有吸引到多少俄族人。于是,沙俄最终不得不将大量的罪犯流放到该地区,从而勉强实现了俄族人口的增加。
随着俄族人的增加,当地的华人则成了他们的劳动力,做着最粗重且工资低廉的工作,甚至有一部分华人做起了小买卖。但随着时间推移,沙俄逐渐感受到华人数量的增长,且俄族人口仍显不足,担心这些土地最终会回到中国手中,因此,到了1900年,沙俄采取了极端手段,将大部分华人驱逐到黑龙江流域,并没收了他们的土地、房产和财物。
进入苏联时期,远东再次成为重视的对象。苏联在这里进行大规模建设,兴办了诸多大学、研究院和工厂,试图用这些设施留住更多的俄族人。尽管如此,到了1938年,苏联再次开始了对异族,特别是华人的清洗,导致远东的华人数量急剧下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清理,远东的华人已经所剩无几,而当地的俄族人数量依然不多。于是,苏联开始加大对远东的投资,推动该地区的工业化发展。
然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再也没有足够的财政能力去支持远东的发展。尽管俄罗斯通过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暂时恢复了一些经济,但远东地区始终得不到足够的支持。由于俄罗斯的财政资源有限,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等核心地区得到了优先投资,而远东地区则一直被忽视。
事实上,俄罗斯缺乏可供直接进入海洋的港口,而远东的海参崴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自1700年至1721年,沙俄击败瑞典,获得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包括圣彼得堡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地;1777年,沙俄又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获得了克里米亚半岛;而在1858到1860年,沙俄从中国手中获得外东北,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海上力量,尤其是海参崴,成为了俄国进入太平洋的重要门户。
海参崴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西伯利亚铁路将它与莫斯科连接,使得整个俄国东部得以运转。但尽管如此,海参崴的经济发展依然困难。仅凭现有的西伯利亚铁路,它的运力有限,难以支撑大规模的港口经济发展。即使曾有一条贝阿铁路修建,这条铁路也仅仅只有西伯利亚铁路的一半长。俄罗斯的财政困境使得它难以继续建设类似西伯利亚铁路的交通系统,限制了远东的经济潜力。
远东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尤其是靠近经济强国的邻国,如中国、日本和韩国。只要俄罗斯愿意敞开国门,吸引更多外来投资,远东的经济完全有可能腾飞。可惜的是,俄罗斯过于担心外来资金的涌入可能带来的异族人口的增加。因此,短期内,俄罗斯可能并不会对远东地区做出大的开放。
尽管远东有着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目前这里的人口仅有600多万,而且人口仍在不断减少。这一人口规模相当于中国一个较为发达地级市的总人口。如果俄罗斯愿意采取开放政策,带动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完全有可能借助中日韩等国的经济实力,使这里焕发新的生机。然而,俄罗斯的顾虑在于,外来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大量外来人口,这也是它暂时不愿意开放远东的根本原因。